在成都雙流的西北邊有一座古鎮,被譽為是成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通往老成都的“時光隧道”。
它就是彭鎮,一座與世無爭的百年老鎮。
踏進彭鎮的那一刻,便會被這里的生活氛圍所感染,它保留著成都眾多古鎮都沒有的松弛感。
彭鎮是雙流古場鎮之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
明時始名為永豐場,清初蜀中大詩人、祖籍為丹棱的彭端淑家族移居于此,從此得名為彭家場。
到民國元年(1912年)彭家場開設鎮會,才定名為彭鎮。
彭鎮原是城西的水陸碼頭,素有“水陸要沖”之稱,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更是曾經成都糧、麻、油、藍靛等農副產品的集散地。
“山光草色翠嵐拖,第一橋頭春波多。
小艇遠橫楊柳岸,散人應自號煙波”
便是昔日彭鎮的生動寫照。
春天的楊柳河柳絮飛花,清風徐來,水面波紋如畫,倒映著岸邊景色。
如今,河邊的柳河碼頭早已沒有船只在此停靠,只有一座標記地點的石碑安靜屹立在河畔,沉淀著悠悠歷史。
而彭鎮的生活也就像這楊柳河一般,經過百年沉淀,保留下了悠久茶文化和安逸的生活氛圍。
茶,是彭鎮的代名詞。
在成都的古鎮中,彭鎮茶文化是最獨一無二的存在。
“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江南十步楊柳,彭鎮十步茶館”。
彭鎮沿街的商鋪都以茶館為生,門口擺放著竹編的椅子和茶桌,一家連著一家,十分壯觀。
在彭鎮最受歡迎的茶館,當屬觀音閣老茶館了。
眾多的攝影愛好者和茶客不遠萬里來到彭鎮,只為捕抓住在彭鎮殘存的老成都茶文化。
觀音閣老茶館,因街中的觀音閣而得名。
相傳一百多年前,彭鎮發生火災,整個鎮幾乎化為灰燼,唯有此宅幸免于難。
后來當地居民將此處取名為觀音閣,意為觀音菩薩踩著的地方,能使人遠離災禍。
民國初期,觀音閣被作茶鋪,并延用至今。
觀音閣老茶館內的茶客們換了一撥又一撥,而老茶館從過去到現在,從未改變。
老茶館從里到外,還一直還保持著八九十年代的風格。
在老茶館昏暗的白熾燈下,老茶館內是陳舊且富有年代感的。
門口已經成為擺設的柜臺,屋內斑駁泛黃的墻上印著紅色大字報,凹凸不平的地面、陳舊的茶座家具、燒蜂窩煤的老虎灶......
這里一切沒有一絲刻意的做舊,都帶著濃濃的舊時光韻味。
靠近房頂的天窗帶來源源不斷的“穿堂風”,斜頂薄檐,讓整個茶館顯得開敞通透。
若是遇上晴朗的天氣,陽光便會從屋檐的縫隙處探進屋內。
幾束陽光就像時間的腳步,在屋內的陳設上緩慢移動;光影流轉間,時間在這古樸的老茶館內悄悄流逝,竟無人察覺。
“一城居民半茶客”的老成都茶館生活在這里延續了近百年,在這里能看見老成都的松弛悠閑的生活方式。
茶客們每天按時出現在茶館內,點一杯茶便能坐上一下午。
在這里和朋友擺龍門陣、聽評書、打瞌睡、掏耳朵......一個立體的老成都生活圖鑒,便在這座老茶館內徐徐展開。
彭鎮街道的老建筑和街道掩藏在高大的法國梧桐灑下的樹蔭里,風一吹就能聽樹葉隨風起舞的“沙沙”聲響。
街上古老的小青瓦房、木板排排鋪林立,過濾掉車馬喧囂,舊時光在這里得以保存,如同風干的標本。
彭鎮的街道不算熱鬧,但小街小巷內卻格外有煙火氣息。
住在巷子里的人家,門前種著各種鮮花,一位老奶奶拿著水壺在不緊不慢的澆著花。
不需要刻意營造,彭鎮的生活氣息也能從這些細節中一點一滴的滲透出來。
彭鎮的生活,就是理想中退休生活的真實寫照。
門前種花、老茶館喝茶、和老友聚在一起打麻將......日子過的安靜而緩慢。
在這里,仿佛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拉近了不少。
那古樸嫻靜的慢生活狀態,是老成都特有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