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都,是一個地鐵站名,是一片區域,也是歷史上雙流曾經的名字。
未到博物館,入目的先是瞿上田園一大片金黃燦爛的油菜花田,遠處漢唐風的博物館若隱若現。
菜粉蝶在花田中飛來飛去,油菜花的香味縈繞四方,春的氣息撲面而來。
因為臨近雙流機場,一會兒就有一架飛機破空而過,飛機掠過古典造型的博物館。正像是傳統與現代撞了個滿懷,讓人對雙流的歷史和博物館中的藏品更加好奇了。
只看這恢弘的漢唐風格宮殿建筑,會有種在西安的錯覺。古樸的重檐宮殿被巨大的夯土臺托起,莊嚴氣派,這樣的“宮殿式博物館”,在成都是獨一份。
博物館建筑面積為9037㎡,采用了地面兩層與地下一層的結構設計,地面一、二層分別承擔著接待大廳、文創書吧、社教空間、學術研討室、臨展廳和文物庫房、文物研究修復中心等功能。
而地下一層則是文物陳列與展覽的重要空間。并且博物館的選址也有一定巧思,這里極有可能是漢晉時期廣都城的原址。
走進負一層的展廳,這片大地文明的畫卷在面前徐徐展開。此處10萬年以來的人類活動歷史,被收納進5大展廳,7個部分。
序廳“都廣之野”
第一展廳“平原晨曦”
第二展廳“廣都樊鄉”
展廊“絲路源點”
第三展廳“蜀郡名縣”
第四展廳“川中水埠”
第五展廳“天府重鎮”
共七個部分
序廳
都廣之野
廣都,雙流之原名,與成都、新都并稱古蜀“三都”。
這片土地上,十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數千年的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廣都,歷史悠遠,積淀豐厚。
“都廣之野”概述了雙流的燦爛文明和豐厚文化,為游客提供一個基本的印象,勾勒出雙流的基本樣貌。
第一單元
平原晨曦:石器時期的雙流
王家堰遺址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雙流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那時候的祖先已經學會用石頭制作各種工具,石刀、石斧、石核、石片等各有用處,讓游客大開眼界。
石器時代人類的聰明不止于此,那時候他們也學會了制陶。陶器的出現,通常被視作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陶土選擇、塑造成型,到器表裝飾入窯燒制,制作陶器需要系列連續的生產流程,制陶逐漸成為新石器時代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專門手工技術。
第二單元
廣都樊鄉:古蜀時期的雙流
《蜀王本紀》中記載“蜀王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反映了古蜀王國統治中心在成都平原上的變遷。
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發展的不僅是金屬冶煉技術,還有農耕生產。
成都平原的農耕生產至遲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時期,蜀地農業已發展到相當可觀的規模。
而青銅作為金屬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具有強度高、鑄造性好與耐磨損等特性,其發明與使用標志著人類文明步入青銅時代。
展廊
絲路源點
第二展廳第三展廳之間,隔著一條長廊,便是絲路源點。
以成都為重要驛點的南方絲綢之路和古蜀茶馬古道的路徑展現眼前。
光影投于墻上,曾經的古絲路好像再次活了過來,絲綢之路像一根線一樣,串起四川如珠如玉的各個城市。
第三單元
蜀郡名縣: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雙流
進入秦漢與魏晉南北朝時期,蜀地日益繁榮,成為城市棋布、物產豐饒、文化繁榮的區域。
雙流最早的建置為蜀郡廣都縣,與蜀地中心城市成都相連相依,伴隨著成都“列備五都”的城市地位上升,廣都成為成都南向通往長江水道的要津。
陶雞、陶狗栩栩如生,鎮墓獸面貌怪異,有的像外星人,有的像動漫角色……先人的想象力真是太天馬行空了。
第四單元
川中水埠:隋唐五代兩宋時期的雙流
隋仁壽年間,為避太子楊廣諱,取左思《蜀都賦》“帶二江之雙流”,廣都更名雙流。
蜀地自古靈關為門,玉壘為宇,沃野千里,地脈膏腴,是西南地區經濟發展中心。
這一時期蜀地經濟發展迅速,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制作交子的楮紙在雙流出產。
雙流“路當孔道;近接成都,遙通藏衛”,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蜀錦紡織的中心。
第五單元
天府重鎮:元明清至民國時期的雙流
元明清三朝,雙流雖多次調整而建置基本不變忽必烈中統年間,并廣都入雙流縣。
在這一時期,湖廣移民為雙流的文化注入了不一樣的活力。
至今我們仍能在成都許多古鎮看到一些外省的商業會館——江西會館萬壽宮,陜西會館崇寧宮,福建會館天后宮,廣東會館南華宮,湖廣會館禹王宮。
這時期的瓷器、物件已經愈發精美,說是巧奪天工也不為過。
至此,廣都博物館就逛完了,確實是藏品豐富精美,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