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下稱東莞觀音山)將迎來建園24周年。時間撥回到1999年11月,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東莞觀音山董事長黃淦波在樟木頭鎮一片名不見經傳的荒山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24年過去,東莞觀音山乘著改革開放的大船砥礪前行,這座國內首家民營國家級森林公園,目前已躋身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森林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優秀樣本。
二十四載櫛風沐雨,二十四載春華秋實。站在新的起點上,東莞觀音山將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戰略為契機,調整戰略布局,在保護好原有的森林資源的同時,持續積極踐行國家森林旅游發展政策,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將觀音山打造成為南粵大地的綠色生態屏障。
將綠色作為發展底色 擦亮生態文化名片
走進東莞觀音山,一眼望去,盡是群山的嵯峨黛綠。數座山峰簇擁環繞,互競姿色。滿山蓊郁蔭翳的樹木與湛藍遼闊的天空,縹緲的幾縷白云,恰好構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山水畫。山上常年云霧繚繞,猶如仙境。置身其中,頓有“又得浮生一日涼”之愜意。如此勝景,是東莞觀音山多年以來注重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成果。
92%以上的森林覆蓋率,極高的空氣負離子濃度,300余種野生動物、近千種野生植物,其中有7種國家瀕危保護植物……建園24年來,東莞觀音山始終堅持“保護先行、適度開發、長久建設”的理念,對園區進行總體規劃,針對不同區域進行建設維護,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每年投入資金超500萬元,多年來先后進行林相改造總面積超過1000畝,確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5%和90%。同時,加強生態區的保護和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尤其是名貴樹種的保護。早在2003年,東莞觀音山就創建了國內首家古樹博物館,迄今已收藏了有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古樹60余棵,包括一棵距今約4500年的古樹。
黃淦波表示,綠色是未來發展的底色,要把生態擺在優先位置。東莞觀音山依托優質的森林資源,積極倡導環保理念,依托植樹節、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寒暑假等,面向游客及各地中小學生開展博物館參觀、植樹、認養樹木、生態環境知識科普、研學旅游等活動,每年累計超10萬人次中小學生參與。此外,邀請知名作家、畫家、書法家等,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觀音山的生態文化。舉辦“萬人登山、森林文化節、森林露營”等森林旅游體驗活動,推出了一系列森林探險旅游線路,在大灣區掀起了森林文化旅游的浪潮。
“國際生態旅游示范基地”“中國十佳休閑景區”“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森林美景攝影地”、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生態先行的發展思路為東莞觀音山帶來了一系列榮譽。東莞觀音山順勢而為,強化打造生態文化名片,把生態文化資源轉化成旅游產品,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環保雙贏的發展道路,讓曾經的荒山成了東莞的一張亮麗新名片,把這塊生態璞玉雕琢成了“南天靈秀勝境,森林康養福地”。
為山水賦能文化底蘊 塑造文化名山形象
在東莞觀音山正門的門樓左側,有一個“觀音山上觀山水”的上聯。2015年起,東莞觀音山連續9次舉辦征集下聯的活動,獎金總額多次提高,目前總獎金已高達108萬元,引起了海內外10億多人廣泛關注,東莞觀音山也被中國楹聯學會命名為唯一的“中國楹聯文化名山”,這是東莞觀音山在著力打造文化名山實踐的創舉和縮影。
據悉,建園24年來,東莞觀音山秉持“生態建園,文化立山”的發展理念,通過為自然山水賦予文化底蘊來夯實觀音山發展的基礎,已經連續舉辦了10屆的“美麗中國”征文大賽,先后吸引了陳世旭、梁衡、何士光、張煒、賈平凹、蔣子龍,吳義勤等作家蒞臨觀音山采風;與書法報合作舉辦的書法大賽迄今已舉辦了12屆,影響力可媲美“蘭亭獎”;“大美觀音山”中國山水畫展覽、觀音山詩歌節、花地文學榜、中外作家采風走進觀音山等活動,已經成為東莞觀音山的品牌文學活動。據統計,多年來,有將近800位著名作家到觀音山采風、植樹、調研,當代法蘭西著名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在東莞觀音山作家林里親手植下了第一棵文化樹。
今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東莞觀音山與中國作協社聯部等多個單位聯合創設的“觀音山杯·生態文學獎”啟動,同時東莞觀音山還獲頒“生態文學創作實踐基地”牌匾。在生態文學與森林文化傳播方面,東莞觀音山再次作出了新的路徑探索。
與此同時,東莞觀音山積極打造文旅融合發展道路,推動文旅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連續舉辦十五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推出新春登高祈福行活動、港深莞徒步祈福節、冰爽夏夜音樂露營節、萬人登山活動,倡導健康文化的同時,有效拉動旅游消費,深受游客好評。先后舉辦了40多場相親會,累計吸引13萬青年男女前來,促成了5500對相親嘉賓。央視相親交友類欄目《鄉約》以不同主題11次在觀音山錄制,無形中提升了觀音山的品牌形象,為打造愛情名山形成了良好的參與性和廣泛的知名度。
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 積極投身公益事業
作為一家企業化運營的民營景區,東莞觀音山始終把承擔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從2000年起,設立助(獎)學基金,資助品學兼優的大學新生;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2021年河南洪災,2022年四川蘆山縣和瀘定縣兩次地震,每一次災難面前,東莞觀音山都會挺身而出;投入資金和精力,支持廣東、四川、甘肅等地鄉村發展,向落后地區學校和學生捐款捐物,助力鄉村振興……
多年來,東莞觀音山綠水青山疊加文化內涵的獨特發展道路,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也給當地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隨著東莞觀音山開發生態旅游、森林康養項目,開展森林經營,培育花卉苗木,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林農和村集體增收,直接提供就業崗位約300個,間接為社會提供就業1萬余人次。
崢嶸歲月廿四載,萬里征程再出發。未來,東莞觀音山將以森林康養環境指標監測體系將森林康養基地良好的生態指標化、定量化、數據化為依據,打造出既符合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標準又符合觀音山“森林療養”系統要求的森林康養基地;同時建立森林康養基地健全的大交通體系,統籌內部綜合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森林康養基地的可進入性和吸引力。
在未來5至10年內,東莞觀音山力爭將公園建設成為達到國家5A級旅游標準的景區,依托森林資源,積極探索森林養生、森林體驗、森林康養等健康旅游新模式,加快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森林旅游新業態,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守住綠水青山,打造生態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