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探訪川西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場鎮,元通古鎮。
進入崇州后,當視線內出現了一個寶塔建筑;那便可以確信,元通古鎮到了。
這座塔名為元通塔,是元通古鎮地標一般的存在;它為想要踏足這座古老場鎮的人們指引著方向。
而元通古鎮位于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的匯合之處。
元通塔則屹立在古鎮外的河岸邊,鎮守著過往的河流。
橫跨在匯江(三江匯入的河流)上的匯江橋,是元通古鎮與外界連接的主要通道之一。
匯江橋是一座長132米、寬2.5米、高6米的索拉橋。兩端有橋樓,中間有涼亭停留。
每當夕陽西下時分,匯江橋融入在夕陽的光影中,與江面形成意境感十足的剪影。
元通古鎮是一座古老的小鎮,最早可以追溯至東晉時期,距今有1600多年歷史。
似乎川內的很多古鎮內都會有一座字庫塔
元通因水而立,因水而興。
和大多因河聞名的古鎮一樣,元通曾經川西最繁華的碼頭之一,擁有“水運之鄉”的別稱。
在元通最繁榮時候,街道上人聲鼎沸,商賈川流不息,碼頭邊上來往的貨船更是絡繹不絕。
加之元通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在明朝時便有了“良田數萬畝,煙火數千家”的美稱。
曾經繁華的碼頭,為元通古鎮帶來了文化交流的機會。
因而衍生出了商貿、會館、宗教、民俗等文化。
如今古鎮上現存的黃家大院、羅家大院、廣東會館、天主教堂、王國英故里等文物保護建筑群,便是古鎮文化沉淀的最好見證。
這些老建筑用他們的身軀,默默講述著古鎮的故事,等待著遠道而來的旅人一睹它們的風貌。
其中,位于麒麟街的羅家大院。是典型的清代、民國年間元通紳糧人家的住所。
羅家大院以當心間作門廊,依次遞進設二門、過廳、正廳、后院。后門臨文井江,中軸線左右為廂房。
門廊里的撐弓、掛簏等浮雕十分富麗堂皇,令人感慨其做工的精良。
元通古鎮上的另一座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修建于光緒二十九年。
這座建筑除了大門是哥特式風格以外,內部的結構都是傳統的木質結構建筑。
天主教堂和古鎮的整體風格迥然不同,但卻能很好地融入到古鎮的格調中,成為古鎮的一部分。
此處引用的是黃家大院內拍攝的照片
唯一遺憾的是,我們來的當天教堂沒有開門,沒能走進教堂內參觀。
在元通古鎮街道兩旁的普通的民房,依然保留著原來川西建筑的風貌,古樸而自然。
這里的老建筑,與過度商業化的古鎮建筑不同。這些建筑不是拆除后重建的仿古建筑。
而是在原來老房子的基礎上,進行修繕與維護;這才把最真實的古鎮建筑保存了下來。
走在古街上,老房子木門上的紅漆早已脫落。
木板門的底部因為受潮,也出現腐朽發黑的跡象,這顯得房子愈加老舊。
在風吹日曬下,古鎮的街道就像一張褪色的老照片,經典而令人感慨。
元通古鎮的游客很少,這里商業氛圍并不濃厚;整個古鎮都沉浸在寧靜的氛圍之中。
行走在古街上,便能感受到濃烈的生活氣息。
屋檐下有供人休息的竹椅、沿街有晾曬的辣椒干;老房子內有平淡的生活、在江邊有跳廣場舞的嬢嬢......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在這里沒有游客打擾,安靜的生活狀態就是元通最真實的模樣。
下午逛累了,就來到河邊的茶館坐坐吧。
享受從江面上吹來的習習涼風,點一盞蓋碗茶,在屋檐下休息片刻。
夏天的悶熱,也會因為這古鎮的安逸而褪去幾分吧。
來到元通,我們發現它是小巧而精致的,幾條老街就能讓我們為之著迷。
這次的元通之行受益匪淺,因為我們看到了古鎮發展最舒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