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慶家國興盛,共享和樂團圓。9月26日晚,《智匯聚灣區 黃埔芯畫卷》2023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迎中秋慶國慶晚會在黃埔區科學廣場順利舉辦?,F場社會各界群眾近千人、各直播平臺約22萬人參與和觀看了晚會,共同慶祝祖國74周年華誕,迎接傳統中秋佳節。
本場晚會由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宣傳部、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黃埔區科學技術局、廣州市黃埔區聯和街道辦事處、廣州市黃埔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廣州市黃埔區文化館承辦,以一場高規格文化盛宴,展示黃埔區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的精神風貌,共同譜寫灣區新畫卷,奮進新時代,耀啟新征程。
賡續黃埔文脈 展現多元之美
三大篇章鋪展黃埔發展長卷
晚會由科技與舞蹈互為配合的群舞《旗·盛》開場。表演者揮舞著LED發光編程旗,擺出各種圖案和文字,配上活力四射的群舞,和大屏幕上的視頻互動交融,展現黃埔區作為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魅力。熱烈的氣氛與絢麗的燈影瞬間點燃現場觀眾情緒。
隨后,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黃埔區龍獅協會青少年帶來了醒獅+武術表演——《醒獅武動耀黃埔》,朝氣蓬勃的少年們流暢嫻熟地舞動著獅子,行云流水地打著武術,引得現場觀眾拍手喝彩。節目以新一代之姿,傳承廣州黃埔的非遺“醒獅”文化,一批批“雄獅少年”讓傳統文化不斷發展,煥發新活力。
一首著名作詞人車帥填詞的《建設者》,由一群身穿工地馬甲的“城市筑夢師”唱響,這首歌不僅是他們自己的歌,也歌頌著改革開放以來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取得的成就,贊美建設者們為此付出的汗水與青春。而一首由女聲小組演唱的《小小的灣 大大的灣》,以極富寓意的歌曲配合灣區視頻全景展現,歌頌大灣區美好明天......
晚會上,澳門翁氏魔術表演吊足了觀眾胃口。翁達智老師曾獲中國魔術最高榮譽金菊獎、世界最高榮譽梅林獎等,這一次,他帶來了親自設計的魔術,主題為《中國紅》和《平湖秋月》,融合中國古代“戲法”和外國魔術表演形式,以創意多變、獨出心裁的魔術表演,帶領大家走入這個中西融合的魔術世界。
除此之外,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歌手聯袂《港樂傳情》的串燒歌曲,用代表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文化,融合多種的流行元素、膾炙人口的港樂,表達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灣區人努力拼搏的精神,致敬大灣區每一位建設者,獻禮祖國母親。
“迎中秋慶國慶晚會以‘慶祝國慶七十四周年’為主題,貫穿‘黃埔長卷’主線,以黃埔千年文化的宏達敘事與奮力拼搏的奮斗者姿態,講好黃埔故事、灣區故事,融合與創新并重,民族性與國際化并驅。”黃埔區文化館館長張銘麗表示,晚會圍繞“潮起東方、踏浪而行、奔涌向前”三個篇章,運用大型歌舞、街舞、魔術等藝術表現形式,集中展現在一代代人奮斗努力建設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發展歷程。通過文化、藝術、科技相融,展現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奮進魅力,呈現一場穿越千年的“黃埔變奏曲”。
“黃埔是廣州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集聚發展區,‘黃埔區正在打造成為企業和人才離成功最近的地方!’這并不是說說而已。我們很榮幸能夠為黃埔區的高質量發展添一份力。”黃埔區知名企業家代表邢寶偉表示,感謝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們有機會聚在一起歡度佳節,更是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分享科創的喜悅和驕傲。“我們也通過本次活動受到啟發,去思考,如何讓科技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落地融合。”
科技與人文齊飛 創新與傳承同在
文化的嬗變在碰撞中發生,也在融合中沉淀。在獲得過廣州市第四屆原創音樂舞蹈大賽金獎的曲目《單指琴緣》節目中,電吉他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單弦”合奏,巧妙融合中國音樂、管弦樂、流行音樂等元素,聽感飽滿,動人心弦。
值得一提的是,晚會表演還融入了AI元素——《智能舞動》除了真人跳街舞,還有一群小機器人跟隨節奏舞動起來,不僅可以揮舞手臂,還能扭動身軀,靈動而有趣。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到這種表演形式中,有一群不一樣的‘舞伴’,我感覺非常有意思。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原來可以產生如此美妙的化學反應。”演職人員代表在采訪中表示,機器人跳起舞來是黃埔智造新時代的一個縮影,自己將更加堅信科技創新的力量,也更加期待未來科技的發展。
鐘先生一家三口早早來到現場,從開始到結束,他眼睛一刻也沒離開過舞臺,“整個晚會內容非常豐富,很多節目都是通過時尚化、年輕化表達傳統文化,既高大上又很接地氣。讓我深切感受到黃埔區文化氛圍之濃烈。”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單弦和電吉他合奏,“之前我也沒有在現場聽過,今天感覺就是一種享受。在中秋佳節和國慶節之際,也祝愿大家月圓人更圓,祝祖國國富民強。”
場內,“科技+藝術”相結合,通過聲、光、電豐富的呈現形式,展現給觀眾一場豐富多彩的黃埔區傳統文化盛宴。場外,打造“傳統+科技+文旅”的黃埔夜經濟模式。在建設“羊城夜市”城市夜間消費品牌的政策背景下,以片區區域特色,召集科技企業為夜市市集作產品展示,豐富的展品吸引了不少“粉絲”現場參與互動。
集市通過打造一系列趣味化、科技化、年輕化的活動內容,再融入黃埔文旅元素,結合黃埔區地標性文化景點,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動員人民群眾親身感受非遺文化民俗,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及參與,助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