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尋找文化傳承的痕跡
我們從成都出發,一路向西,穿越高樓大廈,路過民舍與田野。
去西邊尋找一座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平樂古鎮,并在這里見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瓷胎竹編。
平樂古稱“平落”,因四川話“落”與“樂”諧音。后人們的口口相傳,便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平樂古鎮。
這個名字與古鎮自然而和諧的環境相結合,也蘊含著古鎮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許,“平樂平樂,平安喜樂”。
平樂古鎮自古便是“茶馬古道第一鎮、南絲綢之路的第一驛站”。
在今天的平樂古鎮,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歷史的足跡: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坊、古道、古風、古歌。
古鎮共有老街33條,七彎八拐,曲徑通幽。
街道的兩邊隨處可見售賣著各色風味小咸菜、奶湯面、缽缽雞等特色美食。穿過古巷,總能在下一個巷口的轉角處見到別樣的風景。
樂善橋,成就古鎮的詩情畫意
樂善橋是古鎮的標志之一,建于清同治元年。
是一座七孔石橋,橋洞一改普通的半圓形,采用桃形。這種拱形十分罕見,在川西堪稱一絕。清風伴著流水從中掠過時,隱隱能聽見吹簫奏笛之聲。
來到這和三五好友在古橋邊的茶亭里略坐一坐,點上一杯茶,或閑聊,或各自發呆地坐上一天。看著延綿不絕的流水,任由清風拂面,愜意之情便油然而生。
樂善橋在兩岸青山碧水、青瓦民居的映襯下明媚亮麗。
倘若在清晨或黃昏,水面上的薄霧與居民的炊煙繚繞在一起;橋下的石階上,若再有幾位穿著紅衫的洗衣少女,朦朧之間,古鎮便沉醉在一幅田園鄉村的詩畫之中。
瓷胎竹編工藝,盡顯竹藝之美
平樂古鎮背靠川西竹海,這里生長著萬畝竹林。也傳承著一項歷史悠久的竹編工藝——瓷胎竹編工藝。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沒有哪種植物能像竹一樣對中華文明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這種充滿情韻的生活哲學,曾是一代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瓷胎竹編工藝,是成都地區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
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其工藝考究復雜,盡顯竹藝之美。其工藝考究復雜,盡顯竹藝之美。
然而和所有傳統技藝一樣,這種美好總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慢慢消亡著。
直到遇見了這個古鎮上的“中國竹編”工作室,這項工藝技術才得以傳承下去。
這間工作室隱匿于鬧市之中,傳承工藝的匠人在古鎮深處潛心織就著手中的工藝品。
從它的門前路過,如果不注意看便很難發現,這里還隱藏著一家生產寶藏工藝品的工作室。
“中國竹編”工作室共有兩層,一樓靠墻的兩側擺放著各式小巧精致的瓷胎竹編茶具和擺件。
走近細看便會被工藝的精巧所深深震撼。
以瓷器為胎,將纖細柔軟的竹絲通過匠人的精細編織緊扣瓷胎。一根根相互纏繞織就出各種形狀,各種花紋。
二樓珍藏著用竹絲制成的多幅畫卷。
畫卷皆是以竹子作為原材料,或織就成畫,或將細細的竹絲織成一張“竹紙”,在“竹紙”上進行繪畫、刺繡。
用竹絲織成的人物花草,皆能做到形似傳神,栩栩如生的境界。
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百家名人》這幅作品,乍一看,上面一片空白;換個角度,便能清晰地看見一個個名人的圖像躍然而出。
與有著20多年手藝的老師溝通后我們了解到,織就一幅畫大概需要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
這令我不禁感嘆,總有那么一群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堅守初心,獨自忍耐著寂寞。將我們美好的文化代代傳承,才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瓷胎竹編工藝。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以竹子為載體,賦予了瓷器和畫卷新的生命力。
這是一代代匠人傳承下來心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是屬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在古鎮的瓦礫屋檐下,人們過著不同的人生。卻共同編織了原味淳樸的川西民風民俗。
古老的建筑安靜地站立在街道的兩邊,為古鎮的人們遮風擋雨,同時也承載著非物質文化的接力。
來到這里可以盡情享受都市以外久違的那份古韻和恬靜。見證中國傳統文化流傳的痕跡,剔除了現代文明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