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nèi)サ哪翘焓且粋€陰天,早上下了一點雨。
一下車,就不由自主感嘆這里的山清水秀。整座小鎮(zhèn)被一座又一座峰巒簇擁著,山的上半部籠罩在迷離的霧中。
斗篷溝、棕溪溝、關山溝等支流匯集到文井江。在小鎮(zhèn)中,幾乎是處處都可以見到水的。
山與水在文井江這個原生態(tài)的小鎮(zhèn)幾乎形影不離。在棕溪溝大橋上,青山就在自己面前,云霧以極其緩慢的速度隨風漂移。
淺碧色的棕溪溝中,水碰上石頭激蕩出雪白的“花”。有一簇清泉,從山上流下來,在河岸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真乃“澄江繞似練,青峰立如壁”。往上看,有一座石墩橋溝通了河兩岸,不時有大卡車從上面經(jīng)過。
一位穿膠靴雨衣的大爺背著竹簍經(jīng)過棕溪溝大橋,往對面走去,這場景真像是一副畫。
從棕溪溝大橋上遙望小鎮(zhèn),鎮(zhèn)上的房屋和街道統(tǒng)統(tǒng)掩映在綠樹青山之中,好一個人間仙境。
小鎮(zhèn)的主街上人很少。
理發(fā)店里,只有老板和一位顧客。老板手持理發(fā)工具,臉上的表情非常專注、認真。
麻將館倒是有很多人,都是老人,有些打麻將,有些打西南特色的長牌。
相傳長牌是諸葛亮所創(chuàng),由各種點子組成,玩法多樣,古稱葉子戲。
飯館里的人也很少,有的只有一兩個顧客,有的干脆沒有。
我們路過一家飯館,8、9桌快坐滿了,已經(jīng)算是整個鎮(zhèn)上最火爆的飯館了,于是選擇從眾。
等老板炒菜的時候,查了資料才知道,整個鎮(zhèn)只有一萬一千多個居民,實在是個名副其實的原生態(tài)“小”鎮(zhèn)。
原生態(tài)到街上根本沒有什么賣旅游產(chǎn)品的店鋪,店鋪基本都是服務于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
我們點了麻婆豆腐,牛尾筍炒肉,萵筍炒軟江葉3道菜。
每道菜都很棒!尤其是牛尾筍炒肉其中的筍子,是這邊的特產(chǎn),鮮嫩異常。
麻婆豆腐沒拍上,著急吃飯呢~
牛尾筍,生長在環(huán)境濕潤的密林中,筍肉豐腴,肉質脆嫩,2011年“崇州牛尾筍”就被列入地理標志產(chǎn)品。
這里的物價也很實惠,一大碗麻婆豆腐,一盤牛尾筍炒肉,一碟萵筍炒軟江葉,3碗米飯,一共51元。
老板還主動湊整抹零,收了50了事。
文井江有一樣東西,是別處沒有,獨文井江特有的,那就是枇杷茶。文井江是枇杷茶唯一的原產(chǎn)地,也是枇杷茶之鄉(xiāng)。
枇杷茶其實和枇杷沒有什么關系,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字,是因為枇杷茶的葉子和枇杷樹的葉子非常相像。
文井江鎮(zhèn)現(xiàn)在仍有10株以上樹齡千年的老茶樹,1000多顆百年以上的老茶樹。因枇杷茶在清代作為貢品上貢,因而又有“龍門貢茶”的稱呼。
文井江多山地,雨水充足,山間云霧環(huán)繞,這樣的氣候非常適宜茶樹繁衍和茶樹生長。
也正是因為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龍門山脈的枇杷茶葉形均為中葉或小葉種,只有文井江鎮(zhèn)的屬于大葉。葉片肉質厚嫩,耐光,味濃,最為珍貴。
我們順著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在路邊的零碎田地中,隨處可見枇杷茶樹。只是植株不大,應該是新栽種的茶樹。
山上的水,被順著管道引到山下,走在路上耳邊是叮叮咚咚的水流聲。路邊的折耳根已經(jīng)開花,是清新亮麗的小白花呢……
往山上走,仿佛是進入到了綠色的世界。整個世界是一片綠,深的淺的濃的淡的。
莫說茶樹、莊稼和山上的樹,就連木質小橋、樹干上都是綠油油的苔蘚。果然是擁有96%的森林覆蓋率的小鎮(zhèn)啊!
爬了許久,頭上冒出一層汗的時候終于在山上看見一個小房子,有人在做農(nóng)活。問了之后才知道,大規(guī)模的茶園要翻過這座山才能到。
繼續(xù)往前走,路越來越窄,從水泥路到土路,最后干脆成了泥巴路。
最后還是放棄了尋找茶園,本地人說枇杷茶的采摘季節(jié)也基本過去了。
枇杷茶一年產(chǎn)兩次,一次是3月4月,另一次是下半年的9月。
即使如此,這趟旅行還是非常開心。有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暢快,在這個國家級生態(tài)鎮(zhèn),呼吸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的空氣,爬山看水,觀察植物與自然。
怎么不算理想的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