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就》| 震撼演講:三問紅旗渠
十萬人徒手削平太行山造渠引水1500公里,這就是紅旗渠
三年困難時期,飯都吃不飽,林縣憑什么敢修紅旗渠?工程巨大,耗資7千萬,林縣憑什么能修紅旗渠?徒手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引水1500公里,林縣人憑什么修通紅旗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鳳凰網特別策劃大型實景演講《你的成就》。
在上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頭,在懸崖峭壁間鑿出這條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這簡直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林縣人用10年時間做到了。
聽過紅旗渠故事的人,心里會有很多疑問,林縣人為什么一定要修紅旗渠?那個年代條件那么艱苦,區區林縣憑什么就敢上馬紅旗渠?跨省調水、劈山造渠在現代化的今天看來都有難度,60年代林縣人僅憑雙手和簡陋的工具,為什么能夠修成紅旗渠?
為什么要?為什么敢?為什么能?也許了解紅旗渠后,你可以找到答案。
為什么要修紅旗渠?
翻開林縣的歷史,有一個字反復出現:旱!大家印象中干旱有幾個等級?在林縣,是5個:旱!大旱!連旱!兇旱!亢旱!旱到什么程度呢?緊跟在“旱”之后的記錄,是“人相食”,人吃人的狀況,發生過5次。林縣境內立著很多明清時期記錄旱災的石碑,碑文上對干旱導致的慘狀有著相似的描述:“夫賣其妻”“父棄其子”“尸皆無肉”“樹盡無皮”……
在林縣,還有一個故事老人們至今念念不忘。1920年大年三十,林縣桑耳莊一個叫桑林茂的老漢凌晨三四點鐘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排隊等了一天,終于從山里挑回一擔水。臨到家時,來接他的兒媳婦不小心打翻了這來之不易的兩桶水,當天晚上,兒媳婦就上吊自殺了。今天的大家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到,一條生命會跟兩桶水劃上等號。但是當時的林縣,真的太缺水了,所以大家才會視水如命。解放前林縣40萬人中,有28萬人常年要翻山越嶺到幾公里甚至十幾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
因為缺水,當時一些山村人家平時不洗手和臉,長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趕廟會、婚喪嫁娶這種重大事件的時候,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點點水,放在一個洗臉盆里,全家男女老少輪流用。老人用了孩子用,男人用了女人用,水都渾濁了,靜置澄清了接著用,用到黑黢黢,黏糊糊了還要澆在菜地里,發揮最后的作用。
你可能會問:這么缺水,為什么不搬?到一個有水的地方去生活。今天我就不一一列舉所有不利的現實條件了,就說一個概念:家園。
大家覺得中國文化跟世界上其他國家文化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在兩年前特別火的中國科幻電影代表作——《流浪地球》里有答案。導演郭帆說,其實一開始他并不知道“中國”這兩個字要怎么體現,頂多想到在道具上加入更多中國傳統元素。直到有一天,他去美國的特效公司談合作,講完這個項目后,老外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中國人怎么會想到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帶著地球一起逃亡呢?因為在老外的文化里,地球要毀滅了,那就離開它,去找別的生存空間。帶著地球一起走這種想法,在他們的文化里根本就不會出現。
全世界應該沒有誰比中國人更依戀土地和家園了,故土難離、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會輕易離開自己生活的土地。兩千多年前的《愚公移山》是這樣,兩年前的《流浪地球》是這樣,60年代的林縣人,更是這樣。
所以,紅旗渠要修!
那么,資源匱乏的60年代,林縣人又怎么敢?
從山西引漳水入林必須經過太行山的懸崖峭壁,要削掉1250個山頭,鑿通211個隧洞,長度1500公里。如果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這是一個預計投入近7000萬的大工程。而林縣縣委看看家底兒卻只有290萬,測量工具全縣只有少得可憐的兩臺水平儀和一臺經緯儀。
有人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楊貴,不客氣地質問:“你林縣有多大的荷葉,敢包這么大個粽子?!”
楊貴不卑不亢地回擊:“我們有55萬人。”
當你對一樣東西足夠渴望,你就會忘掉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去堅持一個可能!林縣人太渴望水了,當55萬人都有著同一個強烈的渴望,這渴望就可以忽略掉資金不足,技術不夠,所有現實的不可能的條件。就憑著楊貴一句“重新安排林縣的大好河山”,林縣人說干就干。他們有力氣,有干勁,也有膽量,他們不怕困難,怕的是永遠沒有機會改變。
第三問:林縣人為什么能修成紅旗渠?
這又關乎到中國文化的另一個內核:集體主義,這跟西方的個人主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中國的文化里沒有超級英雄,沒有超人,沒有鋼鐵俠,沒有蜘蛛俠,但是在關鍵時刻,平凡如你我都會挺身而出,成為英雄。1998年洪災、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去年的新冠疫情,你會看到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前赴后繼地趕去救援。在重大災害面前,我們會把個人利益放到一邊,選擇集體,選擇國家——林縣人向來如此。在抗戰時期,林縣被稱為“太行山前的紅色堡壘”,全縣27460人參軍入伍,犧牲的烈士有3659人,支前參戰人數多達291626人次,要知道那時候整個林縣也不過40萬人,幾乎每4個林縣人里,就有3個人參戰。
林縣人相信集 體 的力量,當他們決定干這件事,就會想盡辦法把它干好。首先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就是缺錢。
當時正是國家的“三年困難時期”,國家也窮,能給林縣的資金少之又少——后來核算的時候,國家撥款只占總花銷的15%,剩下的錢全是林縣人自己籌的。你們能想象嗎,為了賺錢回來修紅旗渠,一批又一批林縣人外出打工。他們扛著被子、衣服,帶上干活的家伙什,走出太行山,走到全國各省的建筑工地。 扛水泥、砌磚墻、扎鋼筋……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只要能賺錢。而他們賺到的錢不歸自己,全拿回來修渠。
開渠路上,水泥買不起,就自己建水泥廠。水泥成本太高,那就燒石灰。石灰窯不好轉移,修渠民工就自創了不需要石灰窯的土方法,就地取材,就地燒制。整個工程使用6705噸水泥,有5170噸是是自己生產的!鋼釬買不起,就從部隊購買抗美援朝戰爭中剩下的鋼釬炮錘來用,長釬磨短了當小撬,小撬磨短了,捻成手鉆接著用,一點都不能浪費!能用鐵撬別掉的石頭,堅決不用崩,抬筐全靠自己編,壞了拿樹皮纏纏繼續用!就連用廢了的箱也要拿來做水桶、灰斗、車箱。
沒錢買,就自己造!一硝二磺三木炭。原料用沒了,還是不夠,許多生產隊就把種地用的硝酸銨化肥直接送到工地,再摻上鋸末,套上牲口用碾子碾細,就制成了威力無比的土。后來,鋸末用完了,找煤面代替。很快煤面也用完了,又找到牛糞代替。再后來,連牛糞都被搜刮干凈了,林縣人又將眼光瞄準了人糞,曬干了也能配制。這造成了一個現象,林縣修渠大軍所到之處,皆無糞可循。當時山西人還用這事來嘲笑林縣人的摳勁兒,說:你們人占了我們的地界,連個屎我們都撈不著,自己還拿個兜裝走。
看,林縣人就是這么摳。修渠的建筑物資上都能省則省,在人的吃住上更是省到極致。
十萬人戰太行,沒有糧食,吃糠咽菜也要上。當時,吃飯的地方和施工的地方不在一塊兒,有些民工吃完飯,還要再走5里甚至是10里路才到工地。有個青年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先喝一碗湯,再把唯一的一個窩頭揣到懷里。
隊長問他:“為什么不吃窩頭,每天都要揣到懷里?”
他說:“我就是想等我走到工地上準備干活的時候再吃,這樣就不至于我還沒干活就餓了。”修渠民工們一天勞動下來,早上就一碗野菜湯,一個菜窩頭。中午是一個菜窩頭,一碗野菜湯。到了晚上,他們說,吃的飯叫“天池撈月亮”。
什么是“天池撈月亮”?因為稀飯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樣。這個月亮是在碗里面泡著的,撈來撈去,碗里面什么沒有,就有個月亮。所以叫天池撈月亮。
當時,因為都是在公社食堂吃飯,公社的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一個星期中,他們要有兩頓、4頓,甚至6頓不吃干的,光喝稀的,把省下來的干糧送到渠上,讓民工們吃。修渠那10年,家里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捧在手里面都捏不到一塊兒的散糠,能夠捏到一塊兒的糠,都送到紅旗渠上讓民工們吃。
說完吃,說說住。當時修渠的地方在山西平順縣,平順整個縣也就17萬人,面對浩浩蕩蕩的十萬修渠大軍,只能盡量協調了230間民房,剩下了的人住哪里?——崖洞里,頭朝里腳朝外,以免平躺滾落下去。冬天寒潮,夏天蚊蟲叮咬,有一種蚊子,一寸長,叮在羊身上,羊都疼的滿地打滾,更別說人了……
建筑物資和吃住的問題算是解決了,那么技術問題和工程管理怎么辦?
當時全縣只有兩臺水平儀和一臺經緯儀,對于一個1500公里的大工程來說,顯然不夠。民工看不懂圖紙,有的挖錯了地方,有的炸壞了渠地,一個個山頭被炸成了雞窩。楊貴帶著群眾們群策群力,找到了林縣盤陽村有一種用來測量水平的工具叫做“水鴨子”,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土造水平儀,筑路、壘墻、修渠都能派上用場。“水鴨子”就是三塊板釘上,中間跨兩腿,絆了兩條線,一條紅線一條白線,在水盆里泡著,兩條線平了就行了。
渠道每前進8公里,落差只允許下降1米,這個幾乎難以用肉眼察覺的坡度給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但借著水鴨子,多少年以后,當國家水利部門對紅旗渠工程進行驗收的時候,他們驚訝的發現,70.6公里長的總干渠,竟與設計標準不差毫厘!
所以關于紅旗渠,不要再問林縣人為什么要、為什么敢、為什么能。
所有的為什么背后,其實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他們不是超人,他們只是凡人,但這些凡人都鐵了心要干成一件事,所以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他們都能像超人一樣把問題解決。如果是你處于那樣的境地,相信你也能做得到。
紅旗渠的修建,是十萬人的十年,總結出來就是一副畫卷,畫卷上描繪的是一條玉帶懸在太行山的峭壁之間。
如果你沒來過紅旗渠,你不會知道過去光領禿山頭,水缺貴如油的林縣,現在已經是渠道望山頭,清水到處流,旱澇都不怕,年年保豐收;
如果你能到紅旗渠紀念館走一走,你會看到一張當時慶功大會上的照片,所有勞模手上只抱著一張薄薄的獎狀。十年,十年的付出,一張薄薄的獎狀他們就心滿意足了。從他們充實的笑容里你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感受到他們那種榮耀,這是他們那代人身上最閃亮的品質!
如果你來到紅旗渠,當你在夜晚走上林縣的街頭,城市在燈火璀璨中帶著一份自然祥和,每一扇透著燈光的窗戶背后,都是一個個小小的家庭。如今,這里不會再因為干旱而“人相食”,不會再有人因為一擔水而自殺,他們不會再為水擔憂。
這就是紅旗渠,這是你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