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外出旅行,我總喜歡找一個既清靜又有鐘聲的地方,一來欣賞寺院四周的風景,二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塵,更多的是吸取佛門智慧。廣東自古人杰地靈,佛教文化底蘊深厚。一座座古寺猶如林木中深藏的一棵古樹,點綴出山的神韻。近日,陸河縣又一座大寺廟建成,它便是陸河縣觀天寺。
觀天寺坐落于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觀天嶂。觀天嶂海撥885米,是粵東最高山峰之一。觀天嶂遠離塵囂,周圍甚少居民。植被茂密,清泉淙淙。空氣無與倫比的干凈,天空開闊不加濾鏡的純凈藍,白天變化無盡的白云與彩霞,夜晚滿天繁星明月朗照,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觀天寺處在觀天嶂蓮花瓣形山巒“花心”之中,與城市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十五分鐘的車程下山,二到四小時車程到廣州、深圳、東莞、汕頭,一個半小時車程到揭陽機場,一個小時到達陸豐高鐵站,暢通全國各地。陸河縣被評為全國最宜居城市,周邊生態環境優美,水唇鎮是著名的青梅之鄉,臘月漫山遍野梅花盛開,繽紛似雪,幽香沁人,恍若“世外梅源”。陸河人文底蘊濃厚,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享譽盛名。
閑庭賞景,塵世間幾多風雨都影響不了君之游心;云卷云舒,知識像美景一樣涌現。花開花落,葉落歸根;淡泊明志,方得棲身。寺以人揚名,景以寺而秀麗。據說,觀天緣起清霞傳承。觀天嶂端居嶺南,矗立粵東,遠望山形宛如一尊彌勒臥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風云變幻之下有如佛圣降臨,祥云普照,匯聚天地之靈氣,蘊含佛傳之神韻。觀天嶂,據說是遠古時代文殊菩薩修行的道場之一。相傳當時觀天嶂氣候惡劣,文殊菩薩從東海借來歇石,觀天嶂地區立刻變得清涼無比。這塊神奇之石經過時光的磨礪保存至今,坐于石上仍可倍增涼意。觀天障人杰地靈,大德先賢擇址于此建寺弘法。始建于清道光年間融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清霞洞乃觀世音菩薩供奉之地。傳說觀天嶂下一戶人家尋妻,遇到一白衣女子飄入山寺,以為是妻子,卻是觀音娘娘化身。得神明指點,從此家業興旺。清霞洞當年晨鐘暮鼓,梵音彌繞,庇護周圍子民,遠近信眾感激靈驗,頂禮膜拜,香火不絕。清霞洞歷經歲月滄桑僅余殘跡,讓人惋惜。適逢盛世,順應天時,有緣有識人士發心行愿,呼吁重建,復往日之盛況,保護宗教文化遺產,造福善信,靈佑四方。
2009年3月以來,陸河當地善長仁翁及社會各界大德賢仁彭武豪、彭國水、范勝命、范振村、羅堅、羅方如、趙東偉、寧宇、陳衍更、葉國華、彭少同、彭少紅等護法功德主發心籌建,當地護法居士彭文哲、彭振彪、丘志宣、羅俊活、羅華尊等長期以來對觀天寺的全力護持。眾位開路先鋒,披荊斬棘,完成了選址征地,建設水泥公路,感召陸河鄉賢仁者熱心扶持,并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設立籌建委員會。2020年1月18日,觀天寺落成舉行德建禪師晉院及諸佛菩薩開光慶典。觀天寺將按照傳統的叢林辦道,如法如律,精進修行,弘法利生。
對我來說,游歷寺廟就像自己喜歡站在陽光照射下的林木間,舞動著自己的腳步,跳出我人生中的精彩。照亮自己,才能看清世界。山上霧繞云行。霞彩飄渺,變幻莫測,置身其中,如入仙境。山中之望海峰、小馬頭、大馬頭、齋公石、哈蟆石、三姓地、古剎名庵等,傳說奇異。
觀天寺定位為十方道場,以傳承和弘揚禪武醫法門為核心,為清凈莊嚴的實修道場,響應國家提出的健康中國的頂層戰略,切實呼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在以武悟禪、以醫弘法的的理念下,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傳播讓眾生身心健康、離苦得樂、歡喜自在的理念和方法,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務當地,輻射全國的嶺南修行道場。
徒步蜿蜒羊腸山道,看著天上的白云,撫摸著山中不知名的樹木,俯身輕嗅野花發出來的清香,置身其間,心底便涌生出超脫淡泊的舒暢。一座寺,一口鐘,一方石,凝重的氣息伴隨沉重的腳步聲,無不喚起自己記憶深處無盡美妙的情懷;揉揉眼,提提神,一種錯覺隨空飄,萬般是非,皆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