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七星巖擁有悠久的游覽歷史,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更朝迭代,七星巖中約有摩崖石刻531則,以數量眾多、文體書體齊全、面貌保護完整而備受稱道,是中國歷史最久遠、朝代延續最完整的石刻群,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七星巖見證著中國千年絢爛文明的發展,以綽約多姿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歷朝歷代眾多官宦名流和文豪墨客慕名尋訪,他們懷揣著不同的心情來到七星巖,皆被此處的山水絕色所打動,寫下無數詩詞歌賦贊頌此情此景,并在洞壁巖間以摩崖石刻流傳下來。
千年詩廊
書法名家李邕創七星巖石刻先河
初唐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在龍巖洞口的《端州石室記》打開了七星巖摩崖石刻的先河,經過千年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如今的七星巖摩崖石刻群,而《端州石室記》更被譽為七星巖的“鎮巖之寶”。
《端州石室記》——李北海
李邕才氣縱橫,頗負重望,曾任北海太守,所以世人又稱其為李北海。也正因李邕才高氣直,所以在官場中每每不得志,曾四次受貶謫。727年正月,李邕被貶為廣西欽州遵化尉,跟隨大太監楊思勖在嶺南征討逆賊時,途經端州順道游覽七星巖時有感而發,寫下《端州石室記》。
《端州石室記》——李北海
自唐以后,李邕所寫的碑刻和拓片,都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被稱為“書中仙手”,而《端州石室記》是李邕留下的唯一正書碑,李邕書法體方而筆圓,力勁而氣舒,縱橫開合,風采動人。在書法界,王羲之的字行云流水龍飛鳳舞,李北海的字就好比大象般大氣磅礴抒發有力,故兩人享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的稱譽,連李白、杜甫、高適等大詩人都對他的書法推崇有加。
包拯題刻傳清廉之風
除了唐朝書法宗師李邕以外,歷代不少名臣良官都曾在端州留下足跡,例如鐵面無私的北宋名臣包拯也曾在端州擔任知郡事,在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任期間為端州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上任就建起了“市政府”大樓——麗譙樓,還建崧臺驛、建星巖書院、建糧倉、教民打井、開渠筑塘。在與兩位上司共同完成地方政績考核之后在七星巖龍巖洞口題字:“提點刑獄周諶,同提點刑獄錢聿、知郡事包拯同至。慶歷二年三月初九日題。”以作紀念。
包拯題刻
在包公即將離任回京時,還伴隨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端州百姓夾道與包公送別,包公謝絕了所有的禮品,登上回京的小船。當船行至羚羊峽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盤,小船在江中劇烈顛簸,險象橫生。包公自問端州任職三年,事事秉公辦理,如今天公遷怒,莫非船上有贓物?于是便下令將所有行李逐一檢查,原來是仆人包興抵不過端州人民的熱情,替包公收下了一塊用黃布包裹的精美端硯。包公奪過硯臺,對包興說:“我歷來自勉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今天收了端硯豈不是違背了我做人的宗旨嗎?難怪天公遷怒了。” 說完并將端硯向著端州方向投入江中,意味歸還端州百姓的好意。硯臺投入江中后,風浪便減弱下來,但還沒有完全平息。包公向船尾一看,原來是用來包端硯的那塊黃布,被風吹起掛在船尾。包公命人把其也扔到江里后,江面的風浪才完全平息下來。后來在包公擲硯的地方,漸漸隆起一個江心綠洲,因形似端硯而被人們叫做硯州島。而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的“黃布沙”。
朱德、陳毅觀絕景賦豪情
時間來到現代,七星巖的山湖絕色并未因時間的遷移而有所衰減,相反,因千年來絡繹不絕的官宦名流在七星巖上留下筆跡,為七星巖的自然景色之中增添一抹人文色彩,讓其韻味更勝往昔。中國十大元帥中的兩位,朱德元帥與陳毅元帥分別在游歷七星湖的時候留下過筆跡。
1959年2月17日,朱德伉儷游覽了七星巖、鼎湖山,秀美的湖光山色令他們嘆為觀止,如癡如醉,即興題詩一首《游七星巖》。這首詩把朱德元帥的個人感受和七星巖的神話傳說巧妙結合,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賦予這個終古生態奇觀以人格化。是一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寬懷大度、高風亮節的真實寫照。
《游七星巖》——朱德
朱德元帥把七星巖比作是天上的北斗七星降落人間,又恰如其分地把七星巖秀麗的景色比喻成是神仙的豐姿。他作為一位胸襟坦白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把巍峨挺拔的巖石和巖石上的植物比喻成怒發沖冠,對敵人怒發沖冠,對人民胸襟坦白。最后兩句“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就體現了朱德元帥那“宰相肚里可撐船”的氣概。
朱德元帥之后,中國十大元帥中的陳毅元帥也曾在七星巖留下一首古體長詩,也是一首導游詩,是陳毅元帥1966年游覽七星巖時留下來的。
陳毅元帥詩句
詩的開頭大贊七星巖巍峨挺拔,雄奇秀麗,然后按其排列次序逐個點評,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勾勒出各巖的特征:石室高峻幽深且勝跡多,閬風欲飛,玉屏如墻,蟾蜍、仙掌親如姐妹緊密相依,天柱飄渺豐采艷麗,而阿坡巖則孤芳自賞獨坐一方。最后以歡快的筆調寫游巖、垂釣、借少壯之贊語,抒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之情,顯示出豪邁的英雄氣概。至此,爽朗樂觀的性格、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形象躍然紙上。
文豪郭沫若尋紅豆抒詩意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代詩人王維一首《相思》將紅豆聲名廣而傳之,而七星巖中的天柱巖盛產紅豆,因紅豆亦被成為相思豆,所以天柱巖彌漫著一種獨特的相思情懷,大文豪郭沫若亦被相思豆所吸引,1961年特意來肇慶考察,被七星巖美景所陶醉,特別對天柱巖的海紅豆樹情有獨鐘,欣然作詩《冬宿天柱巖》,后由星湖管理處鐫刻于天柱巖南登山路口石壁上。
郭沫若《冬宿天柱巖》
《冬宿天柱巖》詩云:“七星落地上,天柱立中流。山多紅豆樹,窗對白鳧洲。月下開菱鏡,云間結彩樓。勾留過一宿,燈火是端州。”詩作描寫畫面優美,寧靜綺麗,意境明朗,給人以美的享受,書法筆力矯健,揮灑自如,盡顯其爽勁灑脫的行草書風。
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承載著中國千年來豐富的歷史內涵,以文字記載著中華文化的不朽魅力,以詩詞頌山水,以歌賦抒豪情,是石刻文化和洞穴文化的瑰寶,形成了肇慶七星巖山水連環、詩文薈萃的特色,大力推動了肇慶的文化大發展,豐富了全市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