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下午,南方周末N-TALK首個城市專場在成都市東郊記憶聚空間劇場舉辦。活動邀請了戲劇導演、“非常林奕華”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奕華,華語流行音樂先驅、音樂唱作人陳彼得,青年作家桑格格,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建筑設計師唐克揚,獨立音樂公社創始人、原華納唱片中國公司總裁許曉峰,一起暢聊 “文化創造力與城市土壤”的奧義。
五位重量級嘉賓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對成都的認知、體悟和情感,并結合了自己游走不同城市的經歷和在各自領域的創作靈感,深度挖掘了城市文化創造力的源泉,表達了對城市的熱愛和期許,一起為成都觀眾打造了一場有趣有料的精神盛宴,現場氣氛異常火熱。
成都這座城:獨特的天府魅力
為什么N-TALK首個城市專場要在成都舉辦?這座極具個性的城市,到底有著怎么樣的魅力呢?在當天活動的現場,所有觀眾的入場門票上都印上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成都”。
有人說,成都是“有底蘊的”。“自古文宗出巴蜀”,眾多新生的藝術園區與音樂節、3000余家書店、多達158家的博物館,彰顯著這座城市的優雅與智慧。
“智識與創造”一直都深植于成都的文化基因中。這座西南名城有著2300年建城史,在唐朝首創了雕版印刷術,在宋朝時誕生過世界首張紙幣“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在投入使用。制作出《王者榮耀》的天美工作室,則煥發著新一代成都年輕人的活力與生機。
如果說,數不清的火鍋店、茶香繚繞的傳統茶館、各具特色的咖啡館是成都“巴適”生活的最佳代言,讓這座“休閑之都”聲明遠播;那將成都與全世界連接的百余條國際航線和中歐班列、17個國家的在蓉領事機構、正在建設的雙國際機場,則彰顯著成都一貫的開放與包容,吸引著國內外賓客前來拜訪。
在兼具傳統經典與現代氣息,巴適又新銳的天府之國,五位N-TALK嘉賓從不同角度切入,分享了自己對于城市與創造的思考。
林奕華:劇場給予我們在城市生存的勇氣
作為一名現代人、城市人,有個問題一直是林奕華的創作推動力:長期以來,為什么華語戲劇對“城市”這個題目的開墾探索和硏究討論,大多都是淺談即止?對于城市人來說,戲劇的意義是什么?
林奕華認為,城市是快速發展的,但也是寂寞的。寂寞的城市人需要朋友,但是誰才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呢?一定是能夠讓我們不用戴上面具的,幫助保持我們自我的,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那個TA。對林奕華來說,“劇場”就是這樣的一個朋友--它幫助我們重新變回一個有感情、懂得獨立思考的人,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現實之外的世界,讓我們更有膽量去探求在現實背后的真實。
城市人一直用追求成功來逃避孤獨,戲劇卻是用失敗的故事來告訴大家--什么才是給予我們在城市生存的勇氣。林奕華還鼓勵大家,“請不要害怕一個人到劇場來,你如果到劇場來請不要帶你的手機,不要一邊看戲一邊玩手機,因為你能夠有勇氣一個人來到劇場,即便是1400個‘一個人’,其實都是在等待一個久違的自己”。
戲劇最浮在表面的功能,是讓人看見自己認識的東西,包括自己本身。但戲劇的最大價值,是啟發人認識另一個自己,打開走到另一層次的能力,這種能力叫自覺。林奕華認為,現代戲劇通過導演的提煉,讓生活的復雜性與人的復雜性逐漸被抽絲剝繭,而觀眾則在看戲的過程中,開始逐漸了解自己。
唐克揚:看得見的城市和看不見的城市
唐克揚在藝術界被稱為“跨界高手”,他修讀文學、設計,研究建筑、藝術,還是一名寫作者。他認為一個城市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能通過拍照留存在手機里陶醉的東西,比如網紅打卡地;另一部分是看不見的,也是建筑和城市環境需要提供的--必須是簡單的遵從經濟建造規律的,又要足夠復雜以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需求。
他還通過展示建筑設計生成圖解告訴我們,城市中的景觀需要一個人(建筑師)自上而下的改變,也需要一群人(決策者、開發商、建筑師群體、建筑工人等)自下而上的努力,才能讓城市中的建筑做到“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可以厚重的同時又自成一體,保持自我的同時向外界開放,互相有所溝通,(讓人們)能在喧囂里聽到安靜。”
許曉峰:打造國際音樂之都,獨立音樂是成都的選擇
近十幾年,李宇春、張靚穎、譚維維、趙雷等著名歌手讓成都成為了很多人眼中新的“音樂之都”。現在,成都市政府在大力支持發展音樂產業,提供了包容開放的土壤;成都眾多的酒吧和演出空間、遍地開花的音樂節推波助瀾,還有新進駐的如獨立音樂公社等新銳音樂人孵化器,讓成都的音樂潛力不可限量。
“文化創造力來源于今人的創意,什么樣的人在這座城市生活,這座城市才會有什么樣的創造力和活力。”許曉峰認為,培養有著“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的獨立音樂人,將會讓成都的音樂產業走出自己的特色、實現持續性發展。
他以華語樂壇幾十年的發展作為例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莊奴、陳彼得、羅大佑、李宗盛等中國臺灣音樂人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給無數人留下了難忘的青春回憶,他們的作品至今仍影響著整個華語樂壇;到了九十年代,中國香港歌壇出現很多天王天后,粵語歌曲在整個華語樂壇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也讓廣東成為了當時內地流行音樂的前沿陣地;到了90年代中期,魔巖三杰、唐朝樂隊等打破了香港音樂的壟斷局面,以老狼、高曉松為代表的校園民謠表達了當時中國內地文藝青年的內心訴求;90年代末期,許巍、鄭鈞、樸樹、汪峰等創作歌手的出現,讓中國內地的音樂重鎮從廣州變成了北京。在近幾年,許曉峰也將工作重心逐漸轉向成都,希冀與自己的團隊在成都做出更多的音樂嘗試。
桑格格:成都始終是我的生命底色
桑格格是個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她的代表作《小時候》是用成都話寫的,“寫的是成都事,不得不用成都話”。成都對于她,就像呼蘭河對于簫紅,或者是鳳凰對于沈從文,桑格格說“我沒法和這樣的作家比肩,但是對故鄉的情感,以及不斷一遍遍的書寫是一樣的”,“我的底色是成都,我的創作源泉是成都”。
但桑格格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叛逆者,是一個“從小對外面的好奇多于在故鄉享樂的一個孩子”。“因為叛逆和出走和故鄉有了距離。有了距離才會有故鄉。在這個遙遠的空間,所有的情愫,所有的記憶才會復活。就像魚在水里不會感覺到水。我離開成都才知道成都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在當天的演講中,她講述了自己有笑有淚的童年故事,也分享了在不同城市的游歷,至情至性的話語讓現場觀眾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陳彼得:每一座城,都有屬于自己的歌
陳彼得經常問自己:“我為什么會寫歌,又為什么會走上音樂創作這一行?”但他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回憶起一生的創作經歷,在他看來,生活過的、心愛的城市和中國傳統文化是創作的土壤,而西方流行元素則是陽光雨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甜歌和民謠是中國臺灣流行音樂最紅的套路,陳彼得在《阿里巴巴》《遲到》等歌中加入disco舞曲和搖滾元素,這個像阿里巴巴一樣“快樂的青年”令人耳目一新。上世紀九十年代,他隱居在廣州,寫歌、開餐廳,感受著廣州溫暖的市井生活與煙火氣,也被改革開放的發展與變化所深深震撼;當時的生活如他寫的《一剪梅》一般,大隱隱于市,怡然自得。在古稀之年,他移居北京,音樂創作上也有了新的靈感與突破,以搖滾演繹古詩詞的新曲《青玉案·元夕》大獲好評,他感嘆這是自己在音樂道路和人生旅程的“歸來與新生”。
當講到自己幼年的成都生活記憶,1988年在成都舉辦的十場探親演唱會,成都出身的母親,還有與成都的種種緣分,陳彼得幾度落淚哽咽。“每一座城, 都有屬于自己的歌,而我還欠成都一首歌”。在演講尾聲,陳彼得與來自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電聲樂團深情演繹了改編自古詩詞的新曲《游子吟》。歌曲中有游子的低吟感懷,也有思鄉的澎湃情感,真誠的演唱令現場觀眾紛紛落淚,也讓整場活動在感動與溫馨中落下帷幕。
當文化創造力遇見城市土壤
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克梅曾說,“人的一生中有兩樣東西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臉龐和城市的面貌”。城市,在每個人心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她不僅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靈魂居所,更以內在的創造力給我們帶來無數美的享受和強烈的情感體驗。在當天的活動現場,唐克揚調侃道,“如果能再出生一次,我希望能出生在一個更有意思的城市,就像成都這樣的城市”。
為什么南方周末N-TALK的首個城市專場落在成都?無論是開放、包容的國際姿態,還是不斷生長、融合的生活美學,亦或是豐富、獨特的文化創造優勢,都融入了成都的城市肌理。正是這樣的土壤,才培育出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帶給我們觸手可及的幸福感。這是N-TALK舞臺一直在尋找的“遙遠相似性”,于是我們找到了成都。
更多活動精彩瞬間
N-TALK是南方周末主辦的大咖演講秀,每次活動邀請商業、文化、科學、設計、藝術等領域的優秀代表人物,講述他們的創作熱情、奇思妙想與人生奇遇,分享創見和智識。N代表了主辦方《南方周末》,也寓指“Numerous”百家爭鳴。在N-TALK的舞臺上,我們希望能摘掉各種濾鏡,不賣雞湯不煽情,不跟潮流不盲從,用真實的人物面孔、真誠的智慧分享,與大眾在思維中橫穿當代中國,縱觀變革創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