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詩歌去旅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研討及推廣活動圓滿閉幕
9月29日,“跟著詩歌去旅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研討會在四川江油成功舉行,為期三天的考察、研討畫上圓滿的句號。
“跟著詩歌去旅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研討及推廣活動是2018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暨江油“一帶一路”李白文化節的主要配套活動之一。本次活動特邀教育專家教授、名校名師、資深旅游從業者、金牌導游、中小學教育研究培訓機構等一大批專家和專業人士,組成了被業界稱為四川研學旅行“夢之隊”的專家團,開展為期三天的調研、研討。研學旅行專家團先對綿陽和江油兩地的研學旅行資源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實地 、調研,隨后以“古蜀文化、詩歌文化、科技文化”三大主題進行專項研討,隨后將形成專項研究報告,為綿陽、江油的研學旅行深度解讀,并最終推出系列研學旅行產品,真正做到從實地調查到學術研討,再到市場轉化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無縫對接。
高新科技、古蜀文明、李白詩歌 專家盛贊綿陽江油研學旅行潛力無限
在前兩天的實地考察中,四川研學旅行專家團先后參觀了越王樓、綿陽科技館、“兩彈城”、佛爺洞、青蓮李白詩歌小鎮、中國醬文化博覽園和李白紀念館等景區、景點,近距離感受了綿陽作為“中國科技城”和江油作為“李白故里”的厚重歷史和文化積淀。
作為最能代表“中國科技城”魅力的地方,綿陽科技館不僅擁有“中國唯一、亞洲第一的太空娛樂風洞”和“中國第三、西部第一的Digistar3數字球幕影院”,也致力一直于科普進校園活動,專家表示,綿陽科技館軟硬件設施在校園科普領域名列前茅,是非常成熟的科技主題研學旅行點位。
佛爺洞是川西北最大的喀斯特溶洞,保留了4.1億年以來各時代的地層,碳酸鹽巖、碎霄巖和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有峰叢、洼地、天坑、溶溝、石芽、石柱、溶洞及洞穴化學堆積物石鐘乳、石筍、石花、鈣化邊石壩、天生橋等神奇的自然現象,具有很高的科考探險和旅游價值。專家表示,西南地區有很多地方都有喀斯特地貌,而佛爺洞的溶洞有其獨特性,在這里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感知和理解大自然的奧妙。
舉杯邀明月、鐵柱磨成針,這些在中小學課本里耳熟能詳的詩詞和典故居然在這里可以親身體驗。青蓮鎮作為我國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故鄉,青蓮李白詩歌小鎮是當今世界上反映李白文化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通過“吃一頓詩餐、住一夜詩屋、行一段詩旅、游一遍詩林、購一本詩集、娛—回詩吧”等集觀光、旅游、體驗、互動為一體的系列活動,打造一個以“詩仙人生、酒仙生活、游仙山水、道仙逍遙”為主題的全景式旅游體驗。專家無不感嘆:這座小鎮處處見李白,處處見詩歌,極具吸引力,承擔了海內外同胞思鄉的情懷與對偉大詩人的緬懷,也是認識李白、感受李白文化的最佳選擇,不光是中小學生,所有熱愛詩歌、熱愛李白文化的人都應該來一次青蓮李白詩歌小鎮。
中國醬文化博覽園是四川唯一以醬文化為主體的工業旅游景區,在這里不僅可以了解中國醬文化,參觀醬油制作過程,也可以體驗江油市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醬油拌飯。一位對川菜頗有研究的專家表示,豆瓣醬被稱為川菜之魂。基于發酵的調味品中,極具代表性的除了豆瓣醬還有醬油。而江油的醬油,已經不僅僅是調味品,它本身的高品質與當地的氣候分不開,它獨特的使用方法代表的是當地的民風民俗,是長期以來當地人文氣質的外在體現。
如果說青蓮李白詩歌小鎮是體驗“李白文化”的樂園,那李白紀念館就是研究李白文化的勝地。李白在江油生活了24年,留下了大量的詩篇、遺址、遺跡和傳說故事。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江油縣政府于1962年開始籌建,并成功建成李白紀念館。現收藏有歷代李白詩集版本、歷代名家書畫精品等文物資料四千多件,藝術的園林建筑、豐富的收藏陳列,使得李白紀念館成為探源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拜謁偉大詩仙李白的勝地。
詩歌為媒、文旅融合 研學旅行在四川江油綻放
經過兩天的實地考察,四川研學旅行專家團在感受到優美自然景觀、先進科技體驗、厚重古蜀文化、濃厚李白文化的同時,也對江油的研學旅行有諸多的建議、暢想和期待。
9月29日,“跟著詩歌去旅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研討會在四川江油舉行。四川旅游宣傳促進中心副主任陳衛東,江油市商務和旅游局局長余永革,四川省旅游協會研學旅行分會顧問委員會主任、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陳乾康,研學旅行分會會長許文祥,四川省旅游協會研學旅行分會專家及江油市商旅局、教體局、綿陽市相關景區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江油市商務和旅游局局長余永革對江油豐富的研學旅行資源進行了介紹,同時對四川省旅游協會研學旅行分會專家團表示熱烈的歡迎。與會專家代表分別從古蜀文化、詩歌文化、科技文化三個方面對江油研學旅行基地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強調教學功能的研學旅行的需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與之相結合,豐富研學旅行的內涵,擴大江油的文化旅游宣傳。
研學旅行分會顧問委員會主任、四川師范大學陳亁康教授在會上表示,研學旅行是適應全域旅游發展而生的新型業態,良好的研學旅游資源如果轉化為研學旅行產品。一是要研發適合中小學興趣點的內容設計,通過觸摸、觀影等手段,增強學生興趣點;二是研學內容是綜合性學科,各基地應深入研究中小學課本知識點,各基地間聯合設計研學旅行產品;三是研學旅行分為公益研學旅行和商業研學旅行,目前尚有一定的不足,但是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特點,會不斷推動當地旅游資源整合與綜合開發,助力全域旅游發展。
在研討會上,“詩歌文化”小組的專家說:“‘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這是少年李白游覽竇圌山時寫下的千古名句。竇圌山不僅風景優美,同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建議以農耕文化、自然教育、格局培養、環境理論與生態考察等方面入手,以景區特有的資源打造研學營地。”專家還提到,研學旅行不僅是將學校的靜態課堂轉化為動態課堂,更要有所延伸、有所擴展,“讓同學們吃一頓飯,唱一首歌,繡一朵花,跳一支鍋莊,當一次小記者,在活動中、在互動中,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
最后四川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四川旅游宣傳促進中心副主任陳衛東對綿陽研學旅行提出三點要求和一個建議:第一,文旅盛會,借勢發展;第二,調研成效,加強交流;第三,文旅融合,搶抓機遇;建議加強研學旅行的研究,特別是在校期間的研學旅行產品的研究,尤其需要注重學生安全保障;增強研學旅行的學生體驗性;旅游要素整合需政府主管部門、學校、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各部門通力配合;加強研學旅行宣傳,市場需要營銷宣傳推動。
據悉,自從教育部聯合十一部委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相關景區、學校、培訓機構和旅游企業紛紛加快了在研學旅游領域的發展步伐。但要讓研學旅行真正成為“行走的課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政府、景區、學校和旅游服務企業共同的努力,讓課本上的知識“鮮活”起來,讓歷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堂”,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覺。
“跟著詩歌去旅行”中小學研學旅行研討及推廣活動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以從研學旅行理論、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研學旅行實施三個維度立體構建江油研學旅行發展體系為目標,通過實地調研、主題研討、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全產業鏈”的運作方式,打造四川研學旅行的樣板工程,也將江油市打造成為四川省研學旅行示范基地。
“這次活動我們不光要形成行業發展白皮書,不光要設計出符合江油特色的研學產品,我們還將發動我們的會員單位,將研究成果投入到市場,真正組織中小學生來體驗我們這么多專家集體智慧下的研學產品,并進行廣泛的推廣。”研學旅行分會會長許文祥表示,“這才是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模式,這才無愧于我們四川研學旅游‘夢之隊’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