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涯海角到彩云之南,從南海之濱到天府之國,華僑城集團以“文化旅游”為旗幟,沿著“產城融合”的路徑,以“中國文化產業領跑者、中國新型城鎮化引領者、中國全域旅游示范者”的姿態穩健而有力地踐行國家戰略,“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在全國50多個城市落地生根。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創新,華僑城集團發展成效凸顯,經濟效益可圈可點。2017年,華僑城集團業績實現經營收入801億元,同比增長47.7%;利潤總額191億元,同比增長100%,提前完成了其“十三五”利潤總額“翻番”的目標,2017年末資產總額達3199億元。據了解,在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2017年經濟數據的通報中,華僑城集團效益位列央企前20位,收入和利潤增速位列央企前10名。華僑城進入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時期。
企業改革轉型管理創新求變
關鍵詞:創新發展模式“戰區制”管控模式
作為發軔于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中央企業,華僑城集團的發展壯大一直保持了“深圳速度”。成立30余年來,在文化產業、旅游等核心產業領域均保持行業前列。進入新時代,華僑城意識到過去的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產業變革和跨界融合的市場經濟新要求,開始逐步推進改革轉型,創新求變。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華僑城深刻理解和把握國家戰略、產業戰略和國企改革的大趨勢,經過深入思考和多年醞釀,結合自身優劣評估,于2017年初確立了新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以“中國文化產業領跑者、中國新型城鎮化引領者、中國全域旅游示范者”為戰略定位,在“旅游+地產”創業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實施“文化+旅游+城鎮化”和“旅游+互聯網+金融”兩大創新發展模式,并搭建起“文化、旅游、新型城鎮化、金融投資、電子”五大產業體系,從戰略、體制、技術、產品、商業模式等維度進行創新。
在新模式、新戰略的推動之下,華僑城的布局動作大開大合。在深圳啟動“二次創業”,在京津冀文旅項目大展拳腳,在云南、海南全域旅游遍地開花,在西安城鎮化項目運籌帷幄,在四川、華中、華東等區域多點落地大型文化旅游城鎮化綜合項目等。
戰略實施與項目拓展的疾進態勢,需要更新的組織架構與之匹配。在決策層的直接推動下,華僑城創建了“戰區制”的管控模式。為整合已布局全國50多個城市的綜合資源,在深圳總部除鞏固發展上市公司華僑城A、深康佳及境外上市公司華僑城亞洲已有業務外,還成立了文化集團、旅游投資集團、資本集團三大平臺公司及華南集團、東部集團、西部集團、光明集團、文旅科技集團公司、歡樂谷集團、酒店集團、物業商業集團;在深圳區外成立了北方集團、華東集團、中部集團、海南集團、云南集團及戰略重組了云南世博集團和云南文投集團,逐步形成華僑城總部與下屬子集團“1+N”的組織架構。
在“任務導向倒逼機制、目標導向倒逼改革”內生動力助推下,華僑城集團以“斷崖式考核”為制度手段,確保了華僑城下屬各個子集團的快速成長、壯大,共同凝聚華僑城集團“跨越式發展”的巨大能量。
緊抓優勢堅持“旅游”核心產業
關鍵詞:主題公園全域旅游景區托管
旅游是華僑城的創業之本,也是華僑城最為核心的優勢產業。世界主題公園權威研究機構TEA&AECOM近日發布2017年全球主題公園及博物館產業研究報告,華僑城集團以年度游客量4288萬人次再次蟬聯全球主題公園四強,繼續領跑亞洲。
從1989年建成中國首座主題公園“錦繡中華”至今,華僑城文化旅游產品不斷創新,從靜態微縮、互動體驗、生態度假、都市娛樂,到今天的特色小鎮,華僑城“文化旅游”實現了從單一到混合形式的演變,強化集群優勢。今年是歡樂谷成立二十周年,據悉,已經啟動3年內并購1000億元在建、已建的有潛質文化主題公園計劃。
全域旅游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的風向標,在華僑城看來,做好全域旅游根本點在于“創新模式+優勢資源”。為此,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華僑城以旅游業為紐帶,對區域內的資源進行全面整合提升,積極響應國家全域旅游戰略。除了總部深圳外,在云南、海南、陜西、四川、山西、北京、河北等地廣泛布局全域旅游新業務,串珠成鏈,培育產業新動能,激發產業新活力,致力于成為“中國全域旅游示范者”。
2017年,華僑城與云南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戰略重組云南世博集團、云南文投集團,控股上市公司“云南旅游”,助推云南全域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并計劃在云南打造20個特色小鎮或村莊。在海南,華僑城全方位參與三亞旅游資源的提升改造和經營管理,推動三亞市全域旅游的發展。在西安,開創一條央企與政府攜手、共同推進傳統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有機融合的創新發展之路。今年2月,總投資670億元的灃東華僑城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項目正式啟動,標志著華僑城西安項目全面進入實
施階段。6月,華僑城集團旗下的資本集團、酒店集團、西部集團分別與西安曲江新區簽署系列合作協議,雙方戰略合作向縱深展開。
在改革中,華僑城另一個令人矚目的動作是“走出去”,基于“旅游+互聯網+金融”的模式指引,開啟了管理輸出的新業務板塊,新生的華僑城旅游投資集團承擔了這一重責。旅投集團以輕資產模式,通過景區托管的形式,入駐國內一批知名景區,輸出管理模式而獲得利潤,僅僅是2017年就實現了景區管理業務從0到26家的跨越式發展,其中最矚目的案例莫過于讓被摘牌的國家5A景區山海關又重新獲得資質認可。目前華僑城在全國運營和管理主題景區已經突破了30家,平遙古城、大理古城、昆明世博園、茅山景區等著名景區已經打下了“華僑城”的烙印。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產業跨越發展
關鍵詞:“文化+”“文化IP+科技”
文化產業的發展,根植于國民文化生活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發揮著重要意義和作用。對華僑城而言,改革讓文化更堅定,文化讓改革更自信。近年來,華僑城積極以文化產業培育新動能,打造“文化+”產業投行模式,深入挖掘文化IP,構建涵蓋電影、音樂、演藝、兒童娛樂的核心內容體系;介入上下游兼并重組,大力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引進優勢企業,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加快影視服務、動漫游戲、數字文化、演藝娛樂、VR主題公園等產業發展,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如2017年,華僑城集團出資100億元組建文化集團,實施集團化作戰和“文化+”戰略。整合提升原有的文化演藝、文化創意、藝術展示、兒童娛樂業務,加快并購,獲得一大批影視、音樂、VR科技等創意資源,并尋求合適機會將其注入資本平臺,兌現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
此外,華僑城還通過深耕文化主題景區、文化主題酒店、文化藝術、文化演藝、文化創意、文化節慶等文化業態,構建和完善自身文化產業版圖,筑牢作為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行業地位:以文化綜合運營培育文化IP,在深圳龍崗區甘坑村開創IPTown特色小鎮模式,甘坑成為首批8家中國文化旅游融合先導區(基地)試點單位之一;收購廈門天視、傳媒演藝等IP內容公司;推出原創主題VR樂園“V谷樂園”;以文化科技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產品,華僑城文旅科技公司自主研發出全球首創的360度全景天地劇場等具有國際專業水準的高科技文化旅游產品,產品和服務輸出到美國、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柳州卡樂星球主題樂園已開業。
“文化+旅游+城鎮化”打造華僑城版“鄉村振興”
關鍵詞:特色小鎮美麗鄉村
近日,華僑城集團與法國OBEO集團共同打造的四川眉山中法農業科技園項目正式開工。對華僑城集團而言,該項目是一次對鄉村振興的戰略落地,也是一次接軌國際的新型城鎮化探索。
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緊跟國家戰略,華僑城積極開創新型城鎮化建設新領域,以文化為靈魂,以產業為支撐,以人民為中心,共筑“100個美麗鄉村計劃”,為人們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圖景,“城鎮化”成為了華僑城的“新標簽”。
而今,華僑城在新型城鎮化項目建設各地,結合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等,逐步形成特色城鎮化的建設開發模式,以“文化+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完善小鎮產業布局進行實踐探索,通過7家戰區制公司迅速形成全國化布局。云南大理古城,四川安仁古鎮、成都洛帶古鎮、黃龍溪古鎮,北京齋堂古鎮,天津楊柳青運河古鎮,深圳甘坑小鎮、大鵬所城,杭州運河古城,海南三亞中廖村,貴州貴安VR小鎮等,這些都是所在省市最有影響的城鎮化項目之一,在全國城鎮化建設中起到了引領作用。
在城鎮化的實施過程當中,“文化+旅游+城鎮化”的內涵外延不斷豐富發展,華僑城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特色小鎮開發運營模式——以文化為核心,以華僑城最擅長的文化旅游產業為主導,通過向傳統村鎮導入“文化+”相關新興產業,完善其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其公共服務水平,從而推進當地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成為“華僑城版”的鄉村振興模式。
安仁古鎮的文博文化、甘坑小鎮的客家文化、黃龍溪古鎮的水文化、洛帶古鎮的“客家文創”文化產業化……華僑城特色小鎮開發建設路程中,將其特色文化與業態進行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地對地域文化進行了傳承。“以人為核心,圍繞本地原住民,新增城鎮人口及外來游客的功能訴求,打造文化、產業、
旅游、社區服務四位一體,融合優美風景、宜居環境、濃厚人文氛圍的特色小城鎮”是華僑城新型城鎮化思路的核心構想,生態理念在這些小鎮里得到最大的體現。
“旅游+互聯網+金融”用活資本支持實業
關鍵詞:打造平臺產業基金產業聯盟
結合“旅游+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華僑城廣泛連接市場要素和資本要素,引入民間資本,放大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功能;通過華僑城資本投資管理公司統籌發展金融業,致力于打造“文化金融”創新平臺和“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平臺;構建證券、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體系,多措并舉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為主業的持續經營輸血。
近年來,華僑城還以輕資產模式和并購整合,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新技術的全面滲透。如運用國開行、中保投共2200億元的資金支持,并聯合中華文化促進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合作伙伴,成立了12支產業基金,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參與華能資本混改,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以及戰略性投資光大銀行等舉措,拓展了金融投資板塊的新業務領域,促進公司與資本市場對接,增強金融對主業的保障功能。
此外,華僑城還通過組建行業產業聯盟實現共贏:與碧桂園、萬科、華夏幸福等建立了產業聯盟,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22家國內外知名策劃、規劃、景觀、建筑設計團隊組建了華僑城規劃策劃聯盟,聯合推進在寧波、南京、南昌、云南、泰州、海南等地的產品策劃、資源獲取和項目開發;提倡并踐行共享與合作理念,不僅聚焦自身業務拓展,更是放眼產業鏈,謀求共同發展,形成倍增效應,增強企業、產業乃至地區的綜合競爭能力,與共享方一道實現“高質量發展”。
踐行央企職責助力脫貧攻堅
關鍵詞: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共享發展
今年6月1日,華僑城螺溪谷文化旅游產業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在廣東汕尾陸河縣正式開業,這是華僑城集團第一個深入到農村、承載著精準扶貧與引領產業發展重任的項目。
華僑城集團長期堅持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集團從2003年開始,就與貴州省天柱縣、三穗縣結成了對口定點幫扶關系,十多年來,華僑城集團在兩縣投入定點幫扶資金累計3800多萬元,先后援建幫扶項目共85項,為當地人民群眾解決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為促進當地的和諧發展和繁榮穩定竭盡綿薄之力。
此外,華僑城集團積極發揮央企優勢開展幫扶工作。挖掘合作潛力,拓展合作領域,推動與幫扶地區雙方的共同發展。華僑城集團與西藏林芝市政府和深圳南山區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在林芝建設“國際汽車營地”,通過項目激發當地城鎮化產業、旅游產業的綜合帶動作用,力促藏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
在國家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牽引下,華僑城正在加速推進改革發展進程,在踐行“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何進一步發揮央企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挖掘貧困地區經濟增長點,拓寬幫扶渠道,創新扶貧方式,是華僑城深入推進精準扶貧需要思考的新課題。
海南集團進駐三亞中廖村,采用開放、共享的發展模式,保護民俗、修復生態,結合當地傳統農業,導入文化旅游和公共事業,打造富有文化內涵、風情特色的多元化旅游業態,以實現政府、企業和村民的互惠共贏。
深東集團與深圳坪山聯合對口幫扶汕尾市陸河縣,推進華僑城·螺溪谷將旅游發展與扶貧攻堅精準對接,以景區建設和旅游發展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著力于鄉村環境提升、鄉村設施完善、鄉村文化構建、村民就業培訓、特色農產品開發五大方面,探索形成全新的旅游扶貧措施體系,進一步深耕文化旅游,踐行央企責任、助力脫貧攻堅。
《中國旅游報》原創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