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夏,地處深圳灣腹地的華僑城,從生態廣場到燕晗山,從深南大道至各個區域……鳳凰花開似云霞蔓延天際,那份濃艷與夏日的陽光相得益彰。漫步在鳳凰木下,光影斑駁、落英繽紛,耳畔傳來悠揚的鋼琴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遠處的草坪上,噴泉似巨大棉花糖,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的光芒;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與市民一道,演繹和碰撞出關于自然和生活的靈感……這場景對于深圳人來說再自然不過——又到一年一度城市、自然與人相融相生的盛會——OCT鳳凰花嘉年華。
2017鳳凰花攝影大賽二等獎作品。作者:胡可
OCT鳳凰花嘉年華是華僑城集團利用城區公共空間開展的的城市級活動,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華僑城通過一系列充滿創想精神的活動,如蒲公英的種子一般,向人們傳播著關于生態環保、自然、藝術與生活交融的理念。
今年的嘉年華活動由深圳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深圳創森辦)指導,以自然生態、文化藝術、城市生活為核心,于5月至6月期間在深圳華僑城舉辦,繼續將生態環保、文化藝術深植公共空間和社區生活,進一步探討人、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小提琴手們優雅唯美的演繹,如詩如畫令人陶醉。陸穎攝
為了一個家,造了一座城。——多年來,華僑城秉承“優質生活創想家”的定位,始終堅持“生態環保大于天”的理念,以不斷提升公共空間建設和公共文化藝術為己任,以一系列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有情懷、有抱負、有責任感的企業公民的形象。
以謙卑之心為自然代言
依托自然的環境,把身體交給自然,在自然中自由創作——這是環境戲劇導演李凝的主張。作為中國實驗戲劇與肢體劇場領域的代表人物,他于1997年成立的藝術團體“凌云焰實驗劇團”(簡稱凌云焰),20年來始終進行著劇場和表現藝術最前沿的探索實踐。
本屆OCT鳳凰花嘉年華推出了“環境戲劇”概念,邀請凌云焰劇團結合環境創作出一場以自然為舞臺、與自然共舞的藝術演出,表演者以“第三只眼”的視覺空間去審視自我與空間的關系,與自然空間融為一體,“生一個孩子給觀眾看”。藝術家們以華僑城的生態廣場、燕晗山、椰林綠地等公共空間為表演場地,活化公眾的生活并促成公眾通過身體進行表達,增加交流與溝通的可能性,這種公共空間與人的互動,也是城市的意義所在。
通過為期四天的環境戲劇工作坊,招募的學員們以華僑城的綠樹草地為依托進行身體寫生,將身體作為打開空間的鑰匙,用身體為空間和環境代言,在這個過程中,體悟人對自然應該抱有的尊重。
“以謙卑之心為自然代言”,這正體現了華僑城三十余年來一直堅守的“生態環保大于天”理念。伴隨華僑城在全國五十余座城市的布局,對這一理念的踐行,恰如蒲公英的種子,不斷被播散。
深圳華僑城濕地公園,正是華僑城在與自然溝通對話、打造自然生態公共教育空間的一個典范。自2007 年起,華僑城集團投資逾2 億元,成立專業部門、邀請生態科研團隊,歷時5 年,將深圳灣填海剩下的一片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的濕地,打造成面積68.5 萬㎡與深圳灣水系相通、紅樹林等植物與多種鳥類共棲的濕地,并通過與教育機構、專業協會、各級政府的合作與聯動,以傳播生態理念、普及生態科普知識為目的,為公眾提供多樣的自然學習與環保行動平臺。
目前,2018年華僑城自然藝術季正在華僑城濕地公園進行,對生態環保教育的推動始終貫穿其中。后海灣(深圳和香港)是珍稀鳥類——黑臉琵鷺全球第二大越冬地。藝術家張凱琴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黑臉琵鷺的美麗輪廓,在課堂上讓學員們思考:“當未來的我們反思發展的代價時,犧牲這一切是否值得?”華僑城濕地環保志愿教師對該作品進行進行了再創作,結合今年自然藝術季的主題——“零”感源于自然,利用干枯的蒲葵葉為即將消失的黑臉琵鷺填上了豐滿的身軀,使其佇立在華僑城濕地的藍天下,成為一道美麗而發人深省的風景。此活動也是第三屆OCT鳳凰花嘉年華的一部分,通過自然裝置的陳列,讓來到濕地公園的人們能從藝術的角度體驗、理解自然,并思考人與自然、生活與自然的關系。
從深圳出發,華僑城在武漢東湖濕地、成都府河沿岸、上海蘇河灣、南昌象湖濕地、順德華僑城濕地等全國多地均承擔起保護和改造的重任。武漢東湖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是東湖具有獨特豐富生態資源的片區,華僑城在尊重和保護原有植被的基礎上精雕細琢,集生態科普與環保教育功能為一體,并提供豐富多樣化的景觀體驗,旨在實現最貼近公眾和市民的常年環保互動,為公眾打造“開放的生態博物館”。建設過程中,武漢華僑城對東湖岸線完全保留現狀,將原生的大樹和水塘格局完全保留;而為了串聯原場地的各個獨立水塘,還利用各種濕地植物,引入東湖水,構成完整的濕地水質凈化系統。從規劃設計到綜合治理再到最終開放,華僑城累積投資逾6000萬元。
以對話推動藝術走向公眾
在OCT鳳凰花嘉年華中,斑斕色彩、動人旋律可謂無處不在。藉著“Play me, I'm yours-自然發聲”活動,由英國頂尖公共藝術家Luke Jerram發起的全球性城市公益鋼琴活動首次登陸深圳。10年時間里,藝術家在全球55座城市改造了1850臺鋼琴,讓超過1000萬人一同感受、分享音樂的動人魅力。活動將Recycle(循環利用)的理念用于鋼琴再生,面向全球發起閑置鋼琴、改造藝術家、鋼琴演奏者的征集與招募,讓充滿生趣的鋼琴散落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就如同土地上生長出植物一樣自然。一架舊鋼琴,被創作成為與整個公共空間渾然一體的藝術品,你沒看錯,鋼琴上“長”出了蘑菇,爬滿了繽紛的花朵,這十余架鋼琴,將分布在深圳市的不同角落,邀請公眾前往彈奏打卡,讓音樂的藤蔓在城市里自然生長,最后再進行公開義賣,實現公益價值的最大化。
來自多多熊藝術家園的孩子們在彩繪鋼琴 陸穎攝
除此之外,本屆OCT鳳凰花嘉年華通過講座、表演、游學、工作坊、市集等多樣形式,讓文化藝術在城市中觸手可及。包括“自然音樂會”、“環境戲劇”、“一噸知識書店”、OCT鳳凰花攝影大賽、“種子游學”、“自然市集”、“自然藝術”、“Pecha Kucha Night”等在內的一系列豐富活動,將引導公眾對自然和文藝的思考,升華美好生活的內涵。
自然,是華僑城人創想精神的一大來源;推動公眾藝術的發展,則是華僑城多年來努力踐行的社會責任。
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英文名稱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簡稱OCAT),由華僑城集團全資贊助,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有OCAT深圳館OCAT北京文獻與研究館、 OCAT上海館、OCAT武漢館、OCAT西安館和華?美術館等多個展館。
OCAT作為中國獨立的非營利藝術機構,以綜合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與國際當代藝術互動為目的,通過展覽、學術研究、交流、教育、出版和國際藝術家工作室計劃等項目,使其成為在中國具有國際水準的民間藝術機構。在深圳,OCAT擁有一系列的學術品牌,涵蓋展覽、工作室、放映、表演、圖書館、公共項目、出版、公共藝術等等多個領域,并策劃了如“深圳雕塑雙年展”這樣的國際性藝術盛會。
在上海,華僑城策劃了OCAT上海浦江展區十年公共藝術計劃。2007年到2017年,是這項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公共藝術計劃的第一個十年。在回望十年歷史的同時,該計劃已開啟了下一個十年,將繼續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下,為申城、為中國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探索,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研究和參照的藝術實踐的案例。
以節慶活動搭建公眾交流平臺
嘉年華(carnival),在英文中即“狂歡節”。OCT鳳凰花嘉年華,又何嘗不是一場人、自然與城市“自然在一起”的盛大節慶呢。在這場節慶中,華僑城基于城市創森的背景,通過一系列公共活動,賦予公眾表達的權利,不單讓公眾在城市中感受到森林的狀態,更讓他們在深圳這個城市感知到美好、自由、安全感、成就感和確定性等價值;此外,華僑城集團力圖營造一個有關情感、審美、理想和信仰的活動平臺,創立平等的通道,響應時代需求,倡導“自然在一起”的公共精神,發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的表達,并通過與各方的合作,升華公益精神。
文化+節慶,是華僑城“文化+”豐富業態中的重要一環。每年華僑城都會舉辦諸如華僑城旅游狂歡節、潑水節、啤酒節、國際魔術節、萬圣節等一系列文化氣息濃厚、叫好又叫座的節慶活動,并將自身對于傳統文化、公益精神、社會責任與價值觀念的深度思考加諸其中。
華僑城旅游狂歡節,是華僑城集團最負盛名的節慶活動之一,于2000年首次舉辦,始于旅游而不限于旅游,不僅將華僑城特有的創想文化和歡樂體驗帶給廣大游客,還走出景區,走向社區、酒店,走進藝術場館,形成一個與居民互動、與市民共享、讓游客流連忘返的盛大節日。
華僑城•自貢燈會則是華僑城成功打造的又一經典節慶活動。以“天下第一燈”自貢彩燈為基礎,聯動西安、自貢、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成都、武漢、昆明、宜賓、廣元等具有深厚中華文化積淀的城市,分別結合當地的城市氣質和文化進行設計,并以全國七座城市的歡樂谷連鎖主題公園、西安古城墻、深圳大鵬所城、深圳歡樂海岸、錦繡中華•民俗村、昆明世博園、廣元劍門關等深受游客喜愛的景區為載體,整合各地彩燈文化,讓全國乃至全世界能夠感受到彩燈文化、關注彩燈文化,提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多年來,以“優質生活創想家”為定位,華僑城提出了“品質華僑城、幸福千萬家”、“創想為分享”、“創想開啟美好生活”等不但與時代并行,更貼近公眾的核心主張。在這些核心主張的引領下,華僑城積極參與公共討論、社會協商,廣泛開展各類公關活動,通過打造全媒體溝通平臺以及互聯網窗口建設等舉措,建立多元價值共生平臺,采用平等、開放、可溝通的形式,達成與公眾利益互惠、意義共享與價值信念的認同增進,這一系列作為,恰恰與我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相契合。
作為發軔于深圳、業務覆蓋全國的央企品牌,華僑城以自然融合藝術的形式,一直踐行自然生態保護和建設、倡導綠色的理念,進行著一次次具有深刻意義且值得長期踐行的探索。華僑城在探索中所呈現的,不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