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黃山天旺弘鑫旅游酒店旅游中心演出大廳,燈火輝煌,熱鬧非凡,由黃山天旺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興辦的 “旺農徽班”劇團第一次公演取得圓滿成功。江蘇省徐州市游客胡云:“黃山市的風景不但很美,徽派文化也很濃厚 ,對我們的吸引力也很大,今天的目連戲、徽劇、黃梅戲真好看,這是我們在其他城市也看不到的戲劇,希望這個戲再完美豐富一些,讓游客更有感受和共鳴,有機會下一次再來欣賞。”
這是我市首家農業企業積極探索創新運用徽文化式旅游帶動山區農業農產品銷售和產業化發展新路子,也是運用徽文化產業高度融合農業旅游業同步發展的新舉措,也彰顯了龍頭企業在幫助農民脫貧攻堅致富的火車頭新作用。
昨天的演出大廳座無虛席,來自天津、江蘇、安徽的300多名游客和日本游客,中午十一點準時來到這里,旺農徽班劇團農民的演員們早已整裝待發,隨著積淀深厚的《貴妃醉酒》、《天仙配》、《傅相濟貧》音樂響起,這些農民演員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善于高臺跌撲動作及風趣詼諧的徽派戲劇唱腔,再加上舞臺畫面多采多姿,雕塑造型美而震驚觀眾。
日本BLC株式會社代表劉先生感慨萬分:“這次來黃山感觸特別大,今天看到了中國傳統的戲劇,在日本是很難遇見的,下一步我們將帶領許多日本企業家朋友與中國和黃山更多的交流合作。”
徽劇,中國古老徽州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約在明代中葉以后形成于徽州、歙縣一帶,很快風靡全國各地,徽劇至此正式形成。清朝乾隆年間,素有徽班進京200年的歷史文化,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發展成為京劇,是京劇的母戲。
目連戲,古徽州祁門縣的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其戲文不避俚俗丶深入淺出,廣用民間土語丶諺語,反映平民百姓對目連戲道德教化內容的率真理解與演繹,是“中國戲曲活化石”。
黃梅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目連戲、廬劇、并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2006年5月20日,徽劇、目連戲、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旺農徽班劇團負責人朱祝新:“我們劇團包括了徽劇、目連戲、黃梅戲三個劇種,保留快樂各自的傳統藝術,演出時統一調度,我們正在勤學苦練基本功,從現在開始,爭取用三年時間,把徽劇、目連戲、黃梅戲的一百多個非遺地方戲保護傳承下去,弘揚徽派戲劇文化。”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新舉措。今年,市農企聯會長單位黃山天旺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響應黃山市委市政府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從傳統開始,把散落在全市農村各地的目連戲,徽劇及黃梅戲愛好者,這些地地道道的農民集中起來,投資近百萬成立了50人的旺農徽班劇團,從這個劇團開始,先保護,后傳承,再推廣,以后再招新的專業學生,把徽派戲劇文化做強做大,為中國的旅游,探索一條陽光可復制推廣摸式,為中國山區農村探索一條信息化、現代化的高產高效新型農耕模式,為中國農民職業教育探索一條實用新型理念,為復興徽商文化,振興徽商精神, 走上徽文化帶動農旅發展的新路子。
目前,黃山市正在實施以精品旅游鄉村為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不斷推進境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再上新臺階。傳統徽州文化與現代農業、旅游業的聯姻,是推動旅游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這次,我市首家企業興辦的“旺農徽班”劇團第一次公演取得圓滿成功,就是黃山天旺農業科技公司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促進黃山徽文化旅游和農業結合的一次具體實踐,更是推進互聯網條件下徽文化與農業及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為全市乃至全省文化、農業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指明了一條發展新路徑、新方向。
黃山天旺農業科技公司科研部經理林世鋒:“我們的宗旨就是把這些徽卅文化的戲劇品種保護起來,傳承推廣,探索走出一條用徽文化式的旅游來帶動山區農業農產品市埸銷售和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幫助農民早日脫貧致富,早日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