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旅游網訊 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以產業脫貧為核心通過“四引四聯”實現村集體經濟、產業扶貧全覆蓋。“四引”打開增收之門,利用扶貧資金“做引子”,根據貧困戶需求“結對子”,抓住基層黨建這個“刀把子”,把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同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和黨員示范戶四大產業引領主體緊密聯合起來(“四聯”),實現“大手牽小手”、“小群體”對接“大實體”,打造產業扶貧“抱團發展”新業態,推動產業扶貧從單干走向合作,從分散走向集約。實現家家有產業,戶戶是股東,人人能增收。通過“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菜單式”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扶貧產業引導基金,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一是三到村三到戶”產業精準扶貧5種模式,投入9000萬帶動70個村8371戶21934人增收。“先建后補”模式。提供扶貧產業“菜單”,群眾通過“點菜”的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激活了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也避免了養懶人;“股份合作”模式。該模式通過組織貧困戶加入到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利用每年投入的“三到”扶貧資金,建設溫室大棚并發展農家樂等旅游觀光采摘產業,在明確資產歸村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將“三到”資金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戶,合作社每年拿出固定紅利給貧困戶分紅,實現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奶牛保底托管”模式。該模式針對因病和缺少勞動能力致貧的人口,組織公司、村委會和貧困戶利用扶貧資金共同購進優質奶牛,在明確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三方簽訂協議,將購買的奶牛全部托管給公司,公司按照每頭牛每年1500—2000元標準給貧困戶分紅。“金融放大”模式。該模式針對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資金需求量較大的實際,將扶貧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存入利率低、放款快、服務好的金融機構,放大10倍后用于支持發展產業,單戶最高可貸款10萬元,貧困戶按期還款后,從風險補償金中給予貼息5厘。“互助資金”模式。該模式針對一些貧困戶在銀行貸不到款、在民間也借不到錢的實際,組織貧困戶成立“互助”協會,將扶貧資金轉為“互助資金”,采取“貧困戶聯保、信譽擔保、整借整還”的方式,為貧困群眾提供5000元—20000元的借款扶持。
二是”菜單式”產業扶貧,投入5000萬,帶動138個村12782戶33785人增收。采取政府備菜,幫扶單位配菜,貧困戶點菜,政府買單的菜單式幫扶模式,實現“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扶貧產業發展格局。
三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投入6000萬,帶動53個村443戶1135人增收。按照“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的總體思路,探索創新模式,堅持易地搬遷工程與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就業、生態保護等工作相結合,將后續產業發展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7個特色扶貧產業帶,重點培育六項搬遷后續產業扶貧工程,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總目標,打響了脫貧攻堅“當頭炮”。
四是產業引導基金,投入3000萬,帶動138個村10226 戶27028人增收。龍頭企業帶動,將1000萬元注入到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合作社、能人大戶或龍頭企業,使用3年,企業每年按年利率8厘給所在村貧困戶給予分紅,同時通過企業擴大規模增加貧困戶就業崗位創收,每投入10萬元帶動1名貧困人口連續就業3年,注入該企業的資金按70%比例進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