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江南的春天,從林芝的朵朵桃花盛開開始。米林桃花盛開,工布地區的響箭穿過峽谷的流韻響徹米林桃花節,而雅江沿岸的藏玉加工、藏藥種植則開拓了米林創意經濟的先河。
九百年的傳承 千年的傳說
3月23日,林芝市第十五屆桃花節的前夕,整個米林縣洋溢在桃花待放的喜慶里。早晨,孩子上學的熱鬧聲從對面幼兒園傳到巴魯的店里,來自米林縣丹娘鄉的巴魯今年57歲,做了三十年教師的他,雖已退休但已然習慣了孩子們的熱鬧。
位于巴宜區八一鎮廣州大道41號的“工布畢秀專賣店”,是西藏自治區工布畢秀非遺傳承人巴魯開的專賣店:有畢秀、有弓、有箭,更有他那對畢秀熱愛的濃濃情懷。
巴魯做的畢秀既美觀又實用,在林芝市頗有名氣的巴魯在2010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米林工布畢秀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古代,畢秀為西藏貴族與高僧的娛樂工具。 (該圖片由巴魯提供)
工布畢秀,也叫工布響箭,是流傳于歷史上的工布地區: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一帶的一種射箭活動,箭射出時發出悅耳的”嗖嗖”聲音, 畢秀”是這種響箭的象聲詞。。關乎畢秀,又不得不說的工布王阿吉杰布。900多年前,工布王阿吉杰布出征打仗,勝仗歸來后他把消滅敵人的這個弓箭奉為功臣。為慶賀勝仗,工布地區玩起來射箭活動,為了避免危險,工布王阿吉杰布發明了畢秀,射出去的箭不但有響聲也安全。
逐漸地,這個工布畢秀成了貴族和高僧的娛樂方式。
工布畢秀米林為精品。早在工布早期的“達魯”(箭歌)中多有提及,扎繞鄉的沙玉村以畢秀制作而聞名。2007年米林畢秀被評為自治區非遺之前,那時還在米林縣中心小學任教的巴魯逐漸對畢秀早已產生了濃郁的興趣。
巴魯與他制作的畢秀
能得一好畢秀,弓箭方顯其神威。巴魯的親朋好友在八一居多,他們相請在米林的巴魯幫他們買一對好的畢秀。而抽空去找畢秀的巴魯揣著親朋好友的錢四處在米林打聽都買不到畢秀。
買不到,可以做呀。巴魯回憶過往,眼神滿是泛著喜悅。他在周末就去拜訪會做畢秀的老師傅,向老師傅請教如何做畢秀。功夫總是不負有心人,巴魯的第一個畢秀,在射出去的瞬間發出了脆耳的聲音,興奮不已的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驚奇。
靜能生智。巴魯除了教書,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的他業余時間就是不停地做畢秀。在當時,巴魯做的一對畢秀可以賣到幾十元一對,他也時常拿到一些店鋪去售賣嗎,收入也可觀起來。
有紋路的畢秀也成了大家相爭的藏品
2005年,遠在瑞士的藏族同胞回來探親,這些同胞從朋友處得知巴魯做得一手好畢秀,從巴魯這里買了4對畢秀拿回瑞士。不久,遠在瑞士的同胞下了一份畢秀訂單:一百對畢秀。
最后呢,完成了嗎?面對迫切的詢問,巴魯笑著說,完成了,不過時間太緊迫,只做了八十對,一對80元錢,一共是6400元,那沉甸甸的八十對畢秀就這樣帶著滿懷的喜悅飛度重洋到了瑞士。
陽光淺淺地灑落在巴魯的店鋪內。
這一對沙玉畢秀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巴魯從柜子里拿了一對木質畢秀擺在玻璃柜上,這對畢秀木色深沉,全為四孔畢秀,皆出自沙玉村,其中一個畢秀貼了些牛皮條,棗紅色的痕跡清晰地印在畢秀上。
巴魯收藏的這對沙玉畢秀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巴魯說,時間太長久,畢秀已開裂,古人會拿牦牛皮子對裂痕進行粘補,以使得畢秀能繼續使用。
畢秀分“四眼”及“五眼”畢秀。材料選取上極為講究,取產于林芝市的硬雜木,而精品的畢秀又以成品后木質有紋路為佳。
牛角畢秀制作難度高于木質畢秀
“你這個人做人像牛角畢秀一樣”,巴魯如變魔法般不知從那拿出一對精致的牛角畢秀。
見到被愣住的我們,他笑呵呵地撫了一下頭上的工布帽子,他說這是牛角做的畢秀,難度非常大,需要用特殊的技術把牛角彎直了。
從村莊到學校,從百姓到學生,巴魯一 一有耐心地手把手傳授。而,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用他的獨有的方式進行傳承。
巴魯的專賣店開于兩年前,他從教育崗位上退休。他細算了一下,除去各種成本,畢秀的制作一年收入也有三四萬左右,一年可以做一千對畢秀。
而如今,林芝市以及西藏其他地區及國內外,巴魯的畢秀成為了競技場、村莊以及旅游節上必不可少的一枝“響箭”。
畢秀傳承是一條漫長的路,資金以及設備的緊缺,讓巴魯陷入了思考里,滿手是老繭的手掌上,巴魯希冀未來能利用機器與手工結合,將畢秀的傳承走得更遠。
桃花朵朵迎春風。畢秀又成為了桃花節的一枝獨秀,而巴魯的畢秀在桃花節上不斷地射響那遠古的傳說。
藏玉曼妙出雅江
每一朵桃花的綻放總會芬芳整個春天。
夕陽,米林鎮多嘎村。白瑪旺姆忙碌在她的卓雅民族手工藝品店里,同時是一村之長的她,也希冀在今年桃花節上能打開藏玉的銷路。
位于米林鎮多嘎村的卓雅民族手工藝品店
白瑪旺姆在藏玉加工店之前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后來發現,藏玉加工市場較大,與愛人商量后,兩人開了這家藏玉加工店。
陽光溫柔地打在堆在門口的石頭上,白瑪旺姆忙碌地穿梭在加工店。這些石頭,基本上是附近村民從江里撿拿來讓他們加工的。加工費是一個手鐲50元。
當地百姓從雅江里撿來的石頭在打磨下變成了手鐲
風從山巒吹過,打磨聲音從店里傳來。投資約有二十萬左右的藏玉加工店,主要以玉石粗加工和手鐲加工為主。白瑪旺姆說,店里的技術工人大都是從內地請來的工匠,而店一角正在打磨石塊的一位從貴州來的工匠正認真地工作著。淡季三個工匠,旺季會有五六個工匠。
忙不過來的時候,也會從村里請一些貧困戶過來幫忙,扶持扶持村民,讓他們也有些收入。
工匠大多數從內地請來
這些石頭上基本上是朗縣的石頭。白瑪旺姆說,有時候,店里也會下去收石頭,都是好幾噸的收。而收入上,則比之前的農家樂可觀不少,藏玉加工一年也有10萬元的收入。
不大的店里有打磨好的成品,從茶盤到硯臺以及各類玉石類的工藝品擺滿了加工店。
玉出石頭,石出雅江墨玉。從石頭從手鐲,四個小時的打磨,雕琢出了墨玉的靈性。白瑪旺姆很有想法,計劃在將來會設計一些有西藏元素的手鐲或玉石精品。
藏玉藏雅江,桃花芬芳玉生潤。在桃花節上,工布少女手腕間的那抹綠襯了桃花的紅。
紅花自古過藏地
彩虹路過米林鎮雪卡村。
“藥洲”米林的藏藥,從南伊溝香到雪卡村的“紅太陽科技示范家庭農場”。
紅太陽的科技示范家庭農場
占地160畝的紅太陽科技示范家庭農場(以下簡稱:紅太陽家庭農場)創建于2012年9月,主要經營藏藥材種植及林下資源加工、銷售。
尼瑪呢?哦,他去市里了,農場的一位藏族中年男子羞赧帶我們去參觀一座靈芝育種室。靈芝的濃香味從門打開的瞬間鉆入鼻里,望不到頭的大棚,整齊利落的靈芝菌袋整齊地擺在溫室大棚內,這里足有幾十萬袋的靈芝菌袋,供往藏區各地。
靈芝菌袋培育大棚
2013年,紅太陽家庭農場由邦仲村的致富能手尼瑪投資85萬元試種天麻、瑪咖以及七葉一枝花作為合作社的原始滾動資金。2014年在其基礎上,又投資295萬余元,種植面積擴大到96畝。
這些靈芝過幾個月就可以收了,鉆出地面的靈芝散發著泥土的芬芳。這個季節,很少有工人,收獲的時候工人才過來。尼瑪的紅太陽家庭農場除將種植技術無償提供給村民外,還解決了雪卡村7戶貧困戶約二十多人的就業問題。
靈芝帶著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
2015年,紅太陽家庭農場在當地工商部門正式注冊為“紅太陽科技示范家庭農場”,注冊資金為350元。擁有養菌室560平方米,工人住房120平方米,鍋爐2個,天麻育種大棚11個,靈芝種植大棚16個,七葉一枝花種植棚2個。
大棚區棚棚相連,推開藏紅花大棚的門,一片綠意映入眼簾。如韭菜般細長的藏紅花苗伏在泥土上。工作人員介紹,眼見的這1.5畝藏紅花是第一批從種子到苗培育成功的藏紅花,5月份左右即開花。從此往后,西藏也有了自己的藏紅花。
長勢良好的藏紅花大棚
尼瑪致富不忘帶村民致富,2016年,紅太陽家庭農場再次擴大規模,投資60萬元,在機場開荒150畝。如今農場年收入達180萬元,純利潤35萬元。
藏藥香自“藥洲”,紅太陽家庭農場在精準扶貧上帶動了15戶貧困戶,在春季用工高峰期雇傭貧困戶在農場打短工,每年用工期在4個月左右,平均每月每人可得薪酬1500—3000元左右。
紅太陽科技示范家庭農場
我們要讓藏藥種植像紅太陽一樣遍布每一座山峰。尼瑪的紅太陽家庭農場,還為15戶貧困戶無償提供3座溫室大棚,18000袋靈芝菌包袋,每5戶共同經營1個溫室大棚,產出后由農場全部收購,每戶年底還享受分紅。
藏藥之源,始于米林。
紅太陽家庭農場,希冀在桃花節,也能聞到紅花的芬香。
桃花深處人家忙。
工布畢秀、藏玉加工,藏藥種植承借米林縣全域旅游發展的春風,在桃花節上唱響春暖花開,桃花盛開米林的爛漫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