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寧 圖文
仲春,公差之余,抽空來到來到古絲稠道上的世界文化名城--敦煌。從踏上敦煌厚土那一刻起,就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她歷經幾千年里所交融、積淀、匯合的本土與西域文化的悠久、博大和精深,并從心靈深處感到陶醉而震撼!
敦煌,2000多年前,漢武開邊時就設立了郡治。當時漢王朝在河西地區“列四郡而置兩關”。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西部重鎮,雄踞陽關、玉門關之間,由此不僅成為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關隘。貼近敦煌各處遺址的殘桓,仍能讓人穿越時空,感受到昔日敦煌,商旅頻繁,車水馬龍,“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販胡客,日款于塞下”的一片興旺景象。當地人無不自豪說,當年的“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
為一睹守護古敦煌的鳴沙山的神奇,我和同伴一清早,就駕車奔向市郊幾十公里處的敦煌八景之一—沙嶺晴鳴。
晨曦,鳴沙山,似乎還留在搖籃里,藍色的絢麗色彩,把滿目的沙丘、沙山嚴嚴實實遮掩起來,更添多了幾分神秘,恍惚間,我們還以為來到了另一個孤獨星球上。
當地人傳說,鳴沙山,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坐落在天神的一處寶庫上,為制止人們的貪婪之心,天神差遣手下把它盡悉用黃沙淹埋,所以沙山里面是空的,每遇大風,沙石就會發出呼鳴。另一種傳說----漢代時,漢軍和匈奴在此惡戰,大風突起,漫天黃沙將兩軍人馬全部埋入沙中,延綿至今的響聲,就是兩軍仍在喊殺聲和戰馬的嘶鳴聲......
鳴沙山非常陡峭,要一口氣登上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當我們在寂無一人的沙丘上攀爬向上時,雖然光著腳丫子向沙山上進軍,沒多久就發覺看似不高的沙山,盡管貼著敷設的爬梯,要爬上百來米高的丘頂,還是進一步退半步,氣喘吁吁,四肢并用,挪步艱辛,讓人滿頭大汗,耗費不少體力!
登頂后,鳴沙山早已浸入漸漸升起的晨陽,沙粒在光線反射下,顯露出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晶瑩閃亮,不沾一塵,稱之為“五色沙”。迎著清澈的旭日,四面巨大的沙山腳下冒出一泓清波——月牙泉,碧波澄清如鏡,像梳洗打扮中的美嬌娘一樣,展現出一幅柔美的驚艷。月牙泉,古稱沙井、藥泉、瑤池,是因沙山中有水,泉眼常年不被風沙淹沒,泉中生有七星草等長生藥材,還有冷水鐵背魚,以及傳說中王母娘娘赴西天瑤池,在此曾沐浴而得名。鳴沙山,就這么終年環繞著月牙泉,妙造天成,形成沙山間的一小片綠洲。猶如戈壁大漠中的一對孿生兄妹。
月牙泉因形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一度訛傳為漢武帝得天馬之渥洼池。月牙泉的奇異之處是四周被沙山環繞,流沙與月泉共生,雖有強風,但因其特殊地貌,使得細沙從沙丘底向上隨風移動,而從不落入泉水,泉水終年碧波澄澈,清明如鏡,在鳴沙山的懷抱中猶如一顆璀璨的沙漠之珠。
離別鳴沙山和月牙泉時,我摘錄下《沙嶺晴鳴》題照,留下紀念:神沙傳道會嘶鳴,仿佛邊關藏伏兵。青日勢疑天鼓動,黃風殷似地雷驚,虬龍愕峻八千里,精鳥悲涼十萬聲。曉澈月泉輕撫慰,三危夜夜樹寒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