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久久综合久久久久88,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世紀旅游網 > 景點 > 正文
晉祠,千年歷史留下的一幅璀璨絢爛畫卷
2022-10-02 10:35:30 來源: 世紀旅游網
  陳魯寧 文 圖  晉祠,位于太原懸甕山麓晉水源頭處,是集古代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描繪出世界東方建筑、園林、雕刻、碑文藝術的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畫卷

  陳魯寧 文/圖

  晉祠,位于太原懸甕山麓晉水源頭處,是集古代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描繪出世界東方建筑、園林、雕刻、碑文藝術的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畫卷。

  晉祠,既是皇苑,又可說是一處古建筑萬花筒似的精美園林。

  千年歷史的晉祠,遺存下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筑百余座,各種雕塑近兩百尊,碑碣四百四十塊,詩文匾聯兩百多幅,古樹名木九十六株,其中上千年的古樹三十株,不愧為世人贊譽的古代文化藝術的博物館。

  晉祠中的宋代建筑圣母殿、魚沼飛梁,金代建筑獻殿,被世人譽為三大國寶建筑。祠中的難老泉、宋代塑像、周柏,則被譽為“晉祠三絕”。

  穿越千百年時空,走進晉祠勝境,去欣賞這一處中國最早的祠廟建筑群,去捕捉觀賞美輪美奐的遺世園林,去拜謁意蘊深厚的文化博物館,很早以來就一直是縈繞旅人心頭的一個夙愿。

  晉祠三橋

  

  山西人有句老話,“不游晉祠,枉到太原”。

  那么,晉祠究竟有何神奇之處吶?

  去晉祠那天,天空飄著瀝瀝細雨,一根根雨絲,仿佛都爭著在告訴旅者,此地所蟄伏的每一座古老建筑背后所蘊涵的一個個深邃的歷史典故和悠久文化史詩…….

  晉水,發源于此,故而《山海經》記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晉祠的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晉國始封諸侯唐叔虞的祠廟。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因晉水之故,改國號“唐”為“晉”。山西簡稱“晉”,即由此而來。晉祠是在古唐國的遺址上修建的,這個地方原來叫“古唐屯”,“北唐村”,“北唐國”,是當地老百姓叫了幾千年的古名稱。

  太原舊稱晉陽,為中原緊挨著邊塞的歷代重鎮。南北朝時曾是東魏、北齊的別都,隋代是僅次于長安、洛陽的全國第三大都市。唐太宗李世民從晉陽起兵,遂創立了大唐二十一代帝王之業(289年)的江山。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后唐、后晉、后漢與北漢等朝代的帝王,多發跡于晉陽,它因此有了“龍興之城”的盛名。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率大軍攻滅北漢。先火焚,后水淹,毀晉陽,不惜一切,要斷這“龍氣”。欲斷“龍氣”,改主祀,成了最直接的選擇。于是,晉祠的主殿,改成了圣母殿,供奉起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這樣的改變,于中國禮教上,無可挑剔,但卻委屈了唐王叔虞,其祠堂被遷至圣母殿的北側,孤零零地偏居一隅。

  回溯歷史,最早有文字描述的晉祠,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于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

  由此可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晉祠就已頗具規模。其后,歷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擴建,形成了一個涵蓋著殿堂樓閣、亭臺軒榭的龐大建筑群。此時,祭祀的主神,兒子換成母親,變為“晉源之神”之圣母,還有眾多的神靈和歷史人物附祀,形成今日山環水繞,古木參天,集儒釋道于一統,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走過漢白玉雕鑿的三排迎賓橋,就進入了晉祠深處的勝境。背依懸甕山的晉祠,堪輿風水絕佳,歷經風雨的眾多古建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亭橋點綴,泉水環繞,一派北方園林雄渾壯闊,自然流暢的造化,同時兼具江南園林風韻。

  以中軸線為主,劃分左右兩邊開始布局建筑,屬北宋首創之營造規范。最早,元大都落戶北京城,故宮始建,其建設藍本,就是晉祠。

  據說,大規模建設故宮前,朱元璋就曾派他的親家謝成,趕赴晉陽城勘察,取經晉祠。

  梁思成、林徽因評價說:“一進了晉祠大門,那一種說不出的美麗輝映的大花園,使我們驚喜愉悅,過于初時的期望。無以名之,只得叫它作花園。其實晉祠布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一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從空中俯瞰,晉祠核心古建筑群,西倚懸甕山,分為中、北、南三路。自東向西形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中路匯聚了全部的精華,一條智伯渠,蜿蜒曲折,縈繞左右。依次安置有,享譽中外明代的水鏡臺、金代建筑獻殿、宋代建筑魚沼飛梁、圣母殿三大國寶建筑,還襯配著祠中的周柏、宋代塑像、和難老泉,被譽為“晉祠三絕”。

  水鏡臺,源自《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典故。建于明代的古代迎神賽社戲的舞臺,與正殿,遙遙相對,造型別致,由不同時期所建的兩座房屋組合而成。東部封閉,相當于后臺,采用重檐歇山屋頂,西部開敞,是表演的舞臺,采用卷棚歇山屋頂,裝飾十分華麗。

  水鏡臺大戲臺

  每年的晉祠廟會期間,水鏡臺上,必定會演出晉劇《無字碑》,唱出晉陽百姓,對趙光義毀滅晉陽城、荼毒生靈的行為的切齒痛恨。

  站在戲臺前向西看,整個晉祠的庭園宛若另一個巨大的戲臺,天作帷幕,山川為屏,集中體現出中國古代建筑殿、臺、樓、閣四種風格,與水泉、古木一道演繹出一場更為恢宏的大戲,余音裊裊,綿延千載。

  再向前行,就到了獻殿,晉祠的三大國寶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三開間歇山頂殿宇,金代興建,明代萬歷二十二年修葺,結構精致,猶如涼亭,四面開敞,完全不設圍墻,以直欞木柵欄圍合。北宋《營造法式》中描繪此結構,為“叉子”。

  獻殿

  獻殿里擺放祭品,相當于放大的供桌。古建筑全身上下,僅靠木結構梁柱體來支撐。墻在殿里,其實并不承重,因此民間有“墻倒屋不塌”的諺語,這座沒有墻壁的獻殿,恰好印證了這個特點。

  魚沼飛梁,被列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二,是我國橋梁建筑史上甚為罕見的十字形立交古橋。“魚沼”為晉水第二泉源。“飛梁”石橋,跨越水沼。橋面東西平坦,南北兩面垂折,如鳥之雙翼。梁思成稱:“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魚沼飛梁——“晉水第二泉”之源

  不知不覺中,旅人在蒼松古柏的濃蔭掩映下,來到中路最后一座古建筑圣母殿——晉祠主殿,它是三大國寶建筑中最為重要的古建筑。圣母殿,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距今大約一千多年的時間。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大殿,巍峨崇宏,氣勢恢宏,堪稱我國古代木構建筑中的杰作。大殿四周設一圈寬闊的圍廊,其中前廊有兩間之寬,顯得特別開敞通透。八根檐柱上雕有盤龍形象,昂首顧盼,炯炯有神,檐下宋代斗拱,疏密有致,富涵韻感。一組斗拱,稱為“一朵鋪作”,像呵護著朵朵綻放彩蓮的一只只手掌,承托起懸挑的屋檐。

  圣母殿盤龍

  圣母殿,作為一座經典古建筑,殿檐高翹,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巍峨中顯出宋代特有的宛轉秀美之風,既不同于唐代的剛勁雄健,也不同于明清的拘謹細膩。

  移步殿堂內,供奉著彩色圣母塑像和四十多尊彩塑侍女像,除了兩尊明代補塑之外,都是宋代原塑造像,一筆一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突破了前代宗教造像固化模式,塑造了當時社會蕓蕓眾生的真實生活,開創了雕塑寫實風格的先河。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一處塑造宮廷侍女的塑像的殿堂,亦成為古代雕塑藝術寶庫中罕見的珍品。

  綠蔭華蓋下的圣母殿

  圣母的原型,大多數人認為是唐叔虞的母親邑姜。端坐在木制神龕中,頭戴鳳冠,身披蟒袍,面容端莊。兩側侍女們,身高約一米六許,年齡介于十六歲到四十歲間,身披宋繡羅裙、半臂、背子等服飾,手中捧著文印、飲食器皿和梳妝用具,各自身份,一覽無余。

  侍女彩塑(取自網絡)

  據說梅蘭芳先生,最喜歡北側一尊微微低頭的侍女像,正面是含笑的表情,側面卻有點悲戚,真似“一顰一笑似訴生平”。這些溫柔的侍女像和金人臺上剛健的鐵鑄神將形成鮮明對比,相映成趣。

  圣母殿內,不設柱子,也不設天花板,加工精細的木構梁架縱覽無余。宋朝《營造法式》中,稱其“徹上明造”,工匠們留出極為寬敞的空間,殿堂顯得特別干凈透徹。

  圣母殿左右分別為三開間的苗裔堂和臺駘廟,仿佛是正殿的兩位侍從,靜靜地站立在兩旁。臺駘,是傳說中上古少昊氏之子,與大禹一樣是治水的英雄。

  苗裔堂前的周柏,又名“齊年柏”, 為晉祠三絕之一。相傳植于周初,距今逾三千年。樹干龜裂,猶如滄桑的老人,側臥于臺階一側。另有一株唐槐,樹干粗大,蒼勁盤曲,柔枝萬縷,生機盎然。四周還有大量的松、柏、槐、柳樹,掩映在亭臺樓閣之間,帶來濃密的綠蔭華蓋。

  周柏,又名“齊年柏”

  北宋歐陽修有詩贊曰:“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 齊年柏,樹身向南斜臥,龍舞虬屈,形似臥龍,俗稱“臥龍柏”。《水經注》稱其“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意思說這里就到處古木參天,把早晨的陽光都遮住了。

  伸入晉祠腹地,可以看到,晉祠之水,在祠內蜿蜒流動,呈現出古建筑之外的另一大看點。清澈見底的智伯渠,過去叫明正渠,主要水源來自晉水。它是春秋先人修建的第一處農田水利灌溉系統,修建它,不僅為約束晉水,以免發水泛濫禍害農田,更重要是為解決三晉大地農田水利的灌溉。僅從這一點,你就可以想象當年的晉水流域之廣袤。

  智伯渠一隅

  晉祠共有三處水池。難老泉、善利泉,分別為晉水之兩處源頭。四方形的魚沼,則是晉水第三個源頭。

  難老泉的泉水通過暗渠,再經過一個龍頭流出,匯入東側另一長方形的水池中。這個水池特意用石壩分割成不同標高的水面,水流層疊而下,帶來潺潺流動的動態效果,令人聯想起南宋朱熹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池邊,石造的不系舟,猶如江南園林中的畫舫。下面的臺基,做得很像一艘船的船頭。旁邊的洗耳洞,源自上古隱士許由的傳說,一泓清泉,終年不絕,叮咚叮咚,流水潺潺。

  難老泉,晉水之主要源頭,俗稱南海眼。“難老”之名取自《詩經》“永錫難老”句。旅人抵近觀看,泉水噴涌而出,白練飛展,聚散不定,飛湍流急,瀉入百尺清潭,激起萬千水花,晶瑩透徹,長流不息。晉祠的亭臺樓閣盡在泉中蕩漾。泉水晝夜涌流,聲響如玉。大詩人李白見此,曾詩情勃發,留下了“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的名句。

  難老泉

  “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水生于天,天長水也長”。

  難老泉水流出后,一分為二,北面流經金人臺前的一支,順渠道蜿蜒穿越晉祠,名“智伯渠”。最初開鑿智伯渠,完全出于軍事需要。春秋時期,智伯瑤聯合韓康子虎、魏桓子駒欲滅趙襄子無恤。趙襄子堅守晉陽城,智伯遂開渠引晉祠水、汾河水灌城。趙襄子派人說服韓、魏兩家,共同反擊蠻橫貪婪的智伯。智伯被擒殺后,“三晉分家”,趙、魏、韓取代了曾不可一世的強悍晉國。

  善利泉,是晉水的又一源泉,位于魚沼飛梁北側,與難老泉左右對稱,一起構成晉水源頭。“善利”,取義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北齊天保年間于泉水之上建亭,名“善利泉亭”。亭聯曰:善在養民,德周乎萬世;利能濟物,澤遍于群生。

  善利泉亭(取自網絡)

  晉祠中還有兩處古建筑與水有關,一是水母樓,一是臺駘廟。

  水母樓,位于圣母殿南側,難老泉亭上方,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創建,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兩層樓閣,樓上供奉水母神像與侍女塑像共九尊。樓下有三窟石洞,中窟奉祀水母,端坐于甕形座上,神態自若。

  水母,相傳姓柳,生性善良勤勞,卻遭婆婆百般虐待。當地缺水,她每天翻山越嶺地挑水,感動了仙人,送她一條金絲馬鞭,只要放在甕中輕輕一提,就有水了,全村人也都不用再挑水了。婆婆小肚雞腸,不愿與村人共享用水,便打發柳氏回娘家,然后從甕里抽出馬鞭。不料一聲巨響,水從甕中噴涌而出,眼看淹沒了村莊。柳氏正在梳妝,聞悉即刻趕回婆家,不顧生命安危坐于甕上。水不再噴涌,而是緩緩流淌,成了源源不斷的難老泉。

  臺駘池

  臺駘廟,位于圣母殿南,供奉三皇五帝時代太原地區的治水領袖——臺駘。殿中央供奉明代木雕臺駘像,左供土地神,右供五道神。相傳,臺駘原是張氏始祖,后因治水有功被尊為汾水之神,簡稱水神。

  中國絕大多數的祠廟群,大都采用對稱的布局,擁有嚴謹的中軸線,顯得肅穆有余,靈活不足。晉祠也有中軸線,但并非一條絕對直線,而是一條微妙的折線,絕大部分建筑物的朝向,不拘一格,順勢而為,主體建筑坐西朝東,兩側布局保持均衡,又不強求對稱,于莊嚴之中蘊含自由靈動之氣。

  空中俯瞰,晉祠的古建筑,還分有北、南兩路。

  北路建筑,大多坐北朝南,隨地形展開,面南背北。最東近入口處有假山,建有文昌宮,正面筑洞三穴,為七賢祠。洞上建三開間建筑,即為文昌閣,供奉主管文運的文昌帝君,左右為平臺游廊。

  文昌宮之西為東岳祠,正殿三間,懸山頂,懸“治明理幽”匾,前有一單間歇山小軒。東岳祠向西為昊天神祠,分兩進院落,關帝廟居前院,三清洞居后院,洞上為玉皇閣。

  再向西,就是原來的主祠——唐叔虞祠,擁有兩進院落,元代重建,明清時期曾經重修。大門三間,懸山頂。前院有享殿三間,歇山頂,兩側為碑廊。后院正殿五間,歇山頂,其構架帶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征。殿內供奉唐叔虞像,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祠大門東側有陳列唐代御碑的小亭,西側有松水亭和八角形的善利泉亭。

  最后,北部沿山坡建有一組建筑,巧借山勢,錯落有致。沿石蹬拾級而上,依次有朝陽洞、云陶洞、開源洞、待鳳軒、三臺閣、讀書臺、呂仙閣、老君洞等建筑。

  南路的建筑,則翻了個兒,坐南朝北,而且很好地和山坡、古樹、水系融合在一起,將理性秩序和浪漫氣質融為一體。最東面,有勝瀛樓,二層三間,歇山頂,樓上開敞,風致高爽。樓西北有一座三開間的流碧榭,左右各帶小榭三間,又名白鶴亭。旁邊的雙孔小橋名叫掛雪橋,每逢雪天,橋身晶瑩如玉雕,號稱“雙橋掛雪”。

  勝瀛樓西南,有三圣祠和同樂亭,三圣祠中供奉藥王、真君和龍王。南側有子喬祠,為明代文臣王瓊為紀念先祖太子晉所建。

  水母樓之北的山坡上,建有清代的公輸子祠,正殿三間,供奉古代名匠公輸般——就是傳說中大名鼎鼎的木匠祖師爺魯班。

  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對晉祠風光進行描繪之后,歷代無數名人雅士紛至沓來,在晉祠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書跡和詩文,化為匾額和石碑,成為晉祠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唐太宗李世民輔佐其父李淵,起兵反隋時曾在晉祠祈禱。大唐建立后,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646年)東征高麗得勝歸來時,駕幸晉祠游覽,親筆寫下《晉祠之銘并序》碑文,這就是現存的御書碑。

  御書碑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晉祠寓居頗久,寫有不少吟詠晉祠的詩篇,如《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白居易,則留下《和裴令公新開龍泉晉水二池》詩文,吟詠晉祠風光。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游晉祠時,寫下“神哉叔虞廟,地勝出佳泉”。同時期的歐陽修,亦曾作游晉祠的長詩。金代詩人元好問詩贊晉祠 “乾坤一雨風塵了,好就川源問乞靈”。明代名士于謙、王瓊、劉龍,清代楊廷睿、趙謙德、劉大鵬等都留有詩文。

  水上晉祠

  

  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書法家、畫家、金石家和醫學家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陽曲人,曾經在晉祠中居住生活多年,在晉祠中留下了不少墨跡,著名者如難老泉亭中的“難老”立匾、周柏前的題款以及云陶洞的題字和呂仙閣、景宜園的題聯,還作有《古柏歌》《宿云陶詩》,以托其不墜之志。

  清代著名學者朱彝尊對晉祠文物情有獨鐘,曾五游晉祠,并寫下《游晉祠記》一文,成為古文佳篇。清代進士楊二酉是晉祠鎮本地人,晉祠中有不少匾額和石刻出自其手,如水鏡臺之額、苗裔堂中“贊化育”匾額、同樂亭碑記、待鳳軒楹聯等,得到地方人士的特別珍愛。

  其實,每一位來晉祠游覽的人,都可以踏著往昔李白、歐陽修的足跡,梁思成、林徽因的腳印,欣賞他們曾經看到或沒看到的景象,體會時光變遷所帶來的歷史滄桑,領略其中難以言傳的古老建筑的意境。捕捉一個又一個它們傳遞出的文化信息,站在祖先留下的這些寶貴空間中,去體會其中凝聚的歷史和流淌的建筑意蘊,成為歷史的感受者和文化的承接者。

  晉祠的建筑,歷經北齊、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國,每個時期都留下了古建筑精品。正是由古建筑包括殿堂,樓閣,畫亭,水榭,牌坊,戲臺甚至窯洞,有的宏偉壯觀,有的小巧宜人,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因地制宜,千變萬化非常迷人!

  興許,正是這種由漫長歷史積累而形成的豐富多彩的參差美感,世界上任何建筑無法予以替代的文化底蘊,才是晉祠,最最讓人迷攝而震撼心悸的無比神奇之處!

  晉祠,永錫難老,誠如世人所言之難老泉,長流常新,永遠不會老去,老去的只是漫漫時光……。

  晉祠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歡迎投稿 |
遼ICP備19018940號-4 Copyright ? 2003-2024 u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紀旅游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启东市| 分宜县| 宜城市| 阳城县| 新安县| 海林市| 勃利县| 永登县| 古蔺县| 井陉县| 新疆| 丁青县| 茶陵县| 乌什县| 遵义县| 寿阳县| 惠安县| 民和| 古交市| 广汉市| 合作市| 大同县| 阜平县| 临安市| 永丰县| 广丰县| 响水县| 嘉定区| 铜陵市| 东源县| 当涂县| 辽源市| 双鸭山市| 耒阳市| 安庆市| 萨嘎县| 高青县| 永宁县| 衡东县| 迁安市|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