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旅游網訊 黔南州荔波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在前3年完成投入資金13802.56萬元、建成6個移民安置點、修建移民住房1250棟129040平方米、移民1250戶5524人的基礎上,今年第一批計劃搬遷1232戶4587人的項目,已先后完成征地、 “三通一平”和路網基礎,工程量也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目標;第二批計劃搬遷421戶1520人的項目的征地、規劃、設計、實施方案的編制等前期工作正有序開展。縣移民局局長莫承業強調,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得益于采取的四個“融合“,從而調動了相關各方的工作積極性、提升了移民群眾的搬遷意愿、增強了移民群眾的脫貧信心。
一是融合到脫貧致富進程中。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荔波在啟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就同步安排脫貧措施,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和個人意愿等,完善搬遷后續脫貧措施,一戶一檔案,一戶一措施。圍繞一戶一技能,一戶一轉移就業的要求,加強移民技能培訓,拓寬移民就業門路。國家和省級下達的農業產業化、退耕還林、特色經果林等項目工程優先安排用于移民戶,扶持群眾開展致富創業,免費為移民戶提供農業科技培訓,引導移民流轉土地、承包荒山,發展特色種養殖。有針對性開展移民技能培訓,拓寬移民就業門路。落實“伙計干部”幫扶,提升移民自身素質,增強移民就業能力。大力實施轉移就業,開展農家樂接待、旅游餐飲、住宿、旅游商品經營,發展蜜柚、葡萄、枇杷、早桃、山黑豬、蟲草雞、中華鱘魚、娃娃魚等生態特色種養殖等移民持續產業。先期播出的移民戶已經逐漸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態文明新生活
二是融合到產業用房規劃中。為確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發展”,按照“產業規模決定移民規模”的原則,荔波縣在移民安置規劃的同時,同步做好移民產業潛力分析,不同的產業條件,采取不同的安置設計,明晰移民住房和產業用房的權屬,即住房產權歸移民戶,產業用房歸鄉村組建的實體,移民戶參與分紅,脫貧后可回購產業用房。 例如黎明關鄉堯古與佳榮鎮大土兩個安置點,都是具有較為濃郁的民族風情,環境優美,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優勢明顯,規劃設計中考慮分別按照水族、苗族的特色,打造富含民族風情的民族文化古寨,引導移民帶著民族風情表演、民族特色餐飲、住宿服務等。小七孔鎮駕歐安置點,地處小七孔景區西大門,移民主要考慮從事“農家樂”餐飲、住宿等旅游服務,規劃設計移民住房為三層,三層移民自住,一、二層作為生產經營用房,引入旅游開發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由公司統一經營,移民入股分紅,就近就業打工,確保移民穩定收入,解除移民后顧之憂。
三是融合到政企攜手配建中。始終堅持統一規劃,自愿選擇、自主建設、自我管理的原則。縣、鄉組織工作組,進場入戶,開展政策宣傳解釋、移民意愿征求,了解群眾搬遷意愿,從過去的政府要求移民變為群眾想移民、盼移民,主動支持配合移民。安置點建設立足當地群眾的想法、自然資源條件、移民產業情況、就業崗位情況,由政府統一規劃設計,群眾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自主選擇戶型,選擇施工方式,切實降低工程造價、加快工程進度。例如佳榮大土,由村組織群眾,自愿成立互助組,相互幫忙,按照統一設計,自行建設,房屋造價大大降低。瑤山鄉撈村,由政府招標委托專業施工隊伍建設,村組織移民群眾成立建材公司,自行開采砂石、制磚等地材,既保證工程用料,又有效降低工程造價。
四是融合到民宿旅游建設中。結合全域旅游發展,立足荔波旅游產業優勢,注重因地制宜,圍繞旅游實施移民,移民促進旅游發展,把安置點建成具有旅游服務、民俗文化觀光、農家生活體驗等特色功能民宿旅游新景點,著力構建全縣旅游區域板塊的特色民族文化村,實現荔波旅游景區的擴展,讓移民都參與到旅游中來,增收致富。例如:瑤山拉片移民點,按照“立足實際,做出特色,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原則,依托大、小七孔景區,在移民安置區的建設中融入民族文化和旅游元素,引入旅游開發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進行民俗景點改造、農家樂及旅游基礎設施等配套,把移民點打造成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瑤山古寨,成功列為國家AAA級景點,2015年瑤山古寨旅游人次近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000多萬元,移民收入大幅提高。佳榮大土、瑤山撈村等安置點均按照3A級的旅游村寨進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