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旅游網訊www.jskjpub.com 陳魯寧 文/圖
太行山南麓樊山腳下,陽城以東,有一處氣勢雄偉的神秘古堡寨,原名“中道莊”。康熙皇帝曾兩次駕臨此處,探視臥病在床的恩師兼宰相陳敬庭,并在此小住,遂后被改稱為“皇城相府”。
“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詞林”。明清五百年來,陳氏家族世居此地,先后有三十八人走出古堡,踏上仕途,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十四個省、市,政績顯赫,深獲百姓稱頌。
皇城相府,延續著三晉前古的歷史,五百年間,建起明清建筑的龐大古堡群,構筑出雄踞北方的第一文化家族的巨宅大院…..
但最另世人敬仰的,莫過于陳敬庭一代父子。他們父傳子繼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編撰,為后人留下一部承載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記憶的曠世巨作——《康熙字典》…..
一方厚土,匯集五百年古典建筑精華
“我們夜宿廊下,仰首靜觀檐底黑影,看涼月出沒云底,星斗時現時隱,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夢,滋味深長……后二十里漸積坡斜,直上高岡,盤繞上下,既可前望山巒屏嶂,俯瞰田隴農舍,乃又穿行幾處山莊村落,中間小廟城樓,街巷里井,均極幽雅有畫意”……
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四次入晉,進行古建筑勘查,為后人留下一部《晉汾古建筑預查記略》手記里的文字,里面充滿對三晉地區詩情畫意的描述。讀畢,總讓旅人懷揣著憧憬和向往。
這次機緣巧合,與小妹一家尋著梁、林先生的足跡,去了豫晉交界處的陽城。雖不能像二位先生一般縱覽窮盡山西各處精美建筑,但只求通過自己的見聞,尋覓到歷經歲月風雨后,管窺堪稱“明清建筑史上的經典”的皇城相府,是如何的壯美,迷人!
穿越豫晉省界后,就來到陳氏家族祖居之地——郭峪中道莊。古村郭峪,位于陽城縣北留鎮北面八公里處。“皇城相府”與郭峪村相距遲尺之遙。歷史上,這只是個小村落。
踏上郭峪,才知曉這一方厚土,曾出了一個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 他二十歲邁出這古城堡,中進土、入翰林,一生升遷二十八次,當過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拜為宰相(相當于現在的總理)。作為一個漢族人,歷任除兵部以外的其它五部尚書(吏、戶、刑、工、禮部,相當于今日中央的組織、財政、司法、工業、教育部長),官居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清朝政要軍機五十余載,成為康熙皇帝所依賴的股肱之臣。
歷史上,中道莊,枕山臨水,依山而筑,城墻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樸實典型,錯落有致。五百年光陰間,卻儼然幻變成雄踞北方的第一文化家族的巨宅。它,遺留在世的一組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龐大到有近四、五萬平米體量,至今,仍充滿勃勃生機,堪稱北方罕有的明清建筑文化精品。
在皇城,無論是踽踽而行,還是駐足瞻觀,濃郁的歷史氣息,無時無處不浸人心脾。
整個皇城,覆涵內城的“斗筑居”和外城“中道莊”,若從空中俯瞰,似一尊頭北尾南、輪廓鮮明的神龜。傳說它是“龜城”,則寓千秋永固之意…….
縱觀皇城相府,共有19個大型院落,房屋640余間,設9道城門,四通八達,有關卡可守,形成了外城包內城,內城套外城之勢。城墻總長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寬2.5米至3米不等。城樓、堞樓、角樓互相關照,垛口星羅其布,組成了一座堅固的防御的堡壘城池。
背倚青山,俯視河川。皇城的層樓疊院,大多依山隨勢建成。院內,御書樓立于最前端,樓上陳列著康熙題匾“午亭山村”四個大字。相府正門,有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門樓,上方書有“中道莊”三個大字。
中道莊,習慣指皇城外城,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堪稱各名居之首。主要建筑有外城城墻,冢宰第、點翰堂、小姐院、翰林院、書院、花園及功德牌坊等,是一組規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筑群。這組建筑群落風格別致,空間布局合理,充分體現官居特色,體現出清代官居建筑文化蘊藏的禮制文化,形成了皇城相府的建筑文化理念根基。
走近去看,最為醒目的是功德牌坊。這座大牌坊,四柱三樓,通體石雕而成,基周瑞獸相擁,坊額雕龍刻鳳,氣勢恢宏、壯觀,正面上方刻有“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別稱,“總憲”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
陳廷敬拜相入閣后,又在“冢宰第”外面的兩柱間,添上了“大學士第”匾額一塊。門前有兩墩旗桿石。進入大門,就可以看到當時的過道大廳,至今余韻猶存。它為四柱三門、三間七架的結構。中間的叫儀門,一般是不開的,左右兩邊分別是接序的過道。“冢宰第”院落的建筑裝飾,既傳東方之古、又仿西方之真,首開清代穎細繁密的先河。通過建筑上的題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托著主人的理想和希望,表現出不同層次的審美觀。康熙曾經兩次在這兒做客,還為陳廷敬題寫了“點翰堂”之匾額,被掛在大廳上方以示榮耀。
接下來,我們來到一座精巧別致的“世德居”。它由陳廷敬曾祖父陳三樂的商號——“世德堂”轉而得名。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是陳氏家族移居中道莊時的早期建筑,成為陳氏家族繁榮昌盛的發祥地。入內,第一層為陳廷敬的出生地,第二層為藏書樓,第三層為藏版樓。陳家讀書人多,又尊師重教,所以建有刻版印刷廠,印刷各類書籍供子弟們學習。
御書樓,建于康熙五十三年,古老雄偉,因藏有康熙御筆而得名。當時,七十二歲高齡的陳廷敬因耳疾力請辭官,終獲恩準。遂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總裁《康熙字典》的編修。康熙說:“卿是耆舊,可稱完人。”次年二月,康熙帝到他書房巡視,看到陳廷敬雖已辭官,仍不顧體弱多病,廢寢忘食,一絲不茍地審編《康熙字典》時,備受感動,當即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深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賜予他,并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聯賜卿,自此不與人寫字矣。”陳廷敬去世后,他的三兒子陳壯履,建樓珍藏御書,以示紀念。
深入皇城相府的外城,來客可見,這兒的建筑雖建于清,卻一律為明代裝飾風格,以示不忘祖宗先人。這兒的柱礎及門枕石,花飾多樣,富有變化,制作精美。院落影壁上的幼獅滾繡球、麟等雕塑圖案生動有趣,動感極強。門窗以六抹隔窗為主,欞花有多種圖案。室內裝飾承襲了明代落地罩的做法,勾欄多不設欄板,飾樓空幾何紋圖案。
旅人走馬觀花穿過相府院內的“西花園”、“西山院”、“紫云阡”諸多建筑物,它們藏有北方建筑的豪氣,又充滿江南園林文化靈秀,成為一處令今人嘆為觀止的建筑群。
進入內城,只見高高的城門上方鑲嵌著一塊不大的石匾,“斗筑可居”四個大字,為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的手書,欲將內城作斗,意為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不遠處是陳氏祭祀的祠堂。里面供奉著先祖的牌位,廂房內掛有陳氏先祖遺像圖和族譜圖。祠堂正門兩側懸掛著“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記載著陳氏“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清朝的翰林相當如今科學院院士),
記載了明清兩代共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
經過思遠門,就進入小姐院。陳廷敬,娶有一妻一妾,有三兒三女。家族閨中小姐及侍從女眷,全住在小姐院。小院落為二層樓結構,一樓為閨房、二樓為繡樓。當地導游講,十三上樓十四嫁,來年生個胖娃娃。樓下,左為廚房,右為書房,供小姐們吟詩作畫,對弈弄琴。
庭院深深,畫廊寂寂。如今,除了只剩一池碧波,幾條錦鯉外,秋千空垂,讓人不禁遙想,數百年前陳府的大家閨秀,因不能隨意外出花園,只能在院內玩耍秋千,或喂魚荷塘。這荷池建成蚌形,也稱蚌池,暗喻女兒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當年相府眾千金,在這里吟詩作畫,想必,一個個錦心繡口,滿腹詩書,不輸《紅樓夢》中釵黛一流。
院內繡房的屏風浮雕是一幅《百鳥朝鳳圖》,仿故宮屏風而制。小姐們用來刺繡的機具,則是陪康熙南巡陳廷敬從蘇州帶回來的,極為精巧,遠勝北方的繡機。三層透花雕竹隔扇的樟木雕,極為珍貴,據說除故宮有一紫檀木的外,全國再無第二。
站在內城墻上,登高遠眺,城墻以南,還建有南書院、花園、九曲橋、狀元橋、快哉亭、魁星閣、飛魚閣、轉轂樓、八卦亭、祖師廟等。遠處山頂上,聳立著高高的文峰塔。
俯視之下,可見內城的建筑多是坐東朝西四合院,典型的晉東南民居特色,外城坐北朝南,明代建筑風格,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有致。
內城里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三間七層、高百尺的河山樓和屯兵洞等建筑。該樓分七層,有墻內梯道和層間木梯相通,雄渾堅固,可容千人避難于其中。三層以上設有窗戶,樓頂建垛口和女墻,便于了望敵情和拋擲亂石,底層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備有石碾、石磨、灶具等生活設施,并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測。
河山樓,是皇城里最高的建筑。老百姓有句順口溜:皇城有座河山樓,半截插在云里頭,堵著風兒過不去,絆著月亮不能走。自崇禎五年建起河山樓后,陳氏家族憑借堅固的河山樓,頑強抗擊了數次流寇的襲擊,保證了周圍千余鄉鄰的生命不受侵害。
河山樓東堡墻根處,一字形排開、依地勢用磚石砌筑的五層窯洞,層層遞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內外相聯,上下用甬道相接,內部既通且連,一進三四間,顯得古樸厚重。
內城全長467米,垛口149個,平均寬度為2米,高度為12.5米,最高處25米,用石7000余方,磚370多萬塊,西、北門用鐵皮包裹,門上各有樓閣。為防不測,鐵門之外設有粗大的木柵欄。城內所有建筑均為明代建筑,每處院落自成體系,各有特點,對研究明清兩代建筑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旅人一行徜徉在皇城相府這座宏偉的古城里,所到之處,散發出久經歷史沉淀、才獨有的濃厚文化氣息。恨只恨時間太短,否則真想住上一陣,仔細看看皇城相府每一處院落屋房,好好聽聽這兒私藏的明清故事和傳說……
康熙字典,編修出濃濃的民族文化記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
記得,旅人曾看過梁曉聲寫過一個短篇,講的是文革間一個小學生,因家境困窘,為父親治病,差一點將祖傳的《康熙字典》在地攤上賣掉。后來因為縣城里一位老師的巧妙幫助,保住了它,并讓這文化根脈的意義,深深扎根入孩子的心底,成了他后來砥礪上進的動力,從而走向更寬曠的文化世界的故事…….
來到皇城相府,睹物思人。旅人最想探究感受陳廷敬,如何在此生活,而又因此能成為一位延續中華文化價值記憶曠世巨匠…….
陳敬庭,他自幼才華橫溢,聰穎過人,二十歲邁出這古城堡,中進士,入翰林,進京為官五十載,先后升官二十八次。他嘔心瀝血為八歲登基的康熙皇帝講課,作為康熙大帝的教師,深得其尊敬。
“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代六翰林”。他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不僅為輔佐清王朝康熙帝,文治武功,立下了顯赫的功勛,還在晚年后嘔心瀝血編修《康熙字典》,為全世界留下了一部曠世巨著……..
一部鴻篇巨志般的《康熙字典》,共分42卷,收入4萬7千漢字,歷時六年始編撰而成。自康熙55年首版至2006年幾百年間,共有127種版本,堪稱記載了中國古代的文明最重要的辭書之一。
我們一行下了城墻,走入皇城內的樹德院,才知道它是目前中國唯一的一座字典博物館。2007年5月25日設館時,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擔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一職的許嘉璐,專門為它題了字。
中華字典博物館,一層共有十個展室,二層樓上有五個典藏閣,內藏有來自兩岸及海外各種版本的古代字書和近代字辭典3391種,共計21532冊。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溯源古今,透過一部《康熙字典》清刻本,我們看到,人類歷史足跡走過古埃及的圣書字、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這三大最古老的文字系統軌跡。
然而伴隨著古埃及的消亡,記載文明的圣書字被深深埋葬;發源于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曾經歷巴比倫、亞述、敘利亞等多國的流傳改造,可由于極其復雜,直至約公元1世紀,亦被人類遺忘。唯有中國的甲骨文,歷盡滄桑,幾經演變,卻從未割斷源流。作為漢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自發明之日起,從上古傳承至今,成為世界上唯一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除了中國,在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等歸屬于漢文化圈的地區,漢字還廣泛使用,成為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流傳范圍最廣的文字之一。
進入字說廳,一眼可見北大語言學教授泰華寫下的門楹:字融九域無雙侶,典占三千第一春。這首詩里內藏“字典”兩字。啟功先生來此亦留下墨寶:觀圖書道脈傳今古,嘆翰墨文光射斗牛。
中國字典,源遠流長,萌芽于先秦,奠基于兩漢,自《爾雅》、《說文解字》開字書之先河,代代發展,到清朝達到興盛,其標志,就是《康熙字典》的問世,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皇帝敕撰,親自作序,又以其年號命名的字典。“字典”這一名稱也由它而始,所以《康熙字典》堪稱中華第一字典,皇家第一版本。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并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內容引用了古代詩文以追溯字源,同時還注明了歷代的用法以佐證其變遷。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是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共收錄達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漢字。
康熙的時代,是一個文化蓬勃向上的時代。康熙帝一生與書結下不解之緣,真是一位視書為第二生命的皇帝。康熙帝既愛書、看書、讀書,賦詩,更是離不開字典。康熙帝懂滿文、會蒙文、通漢文,他下旨修編了滿文、蒙文字典,然而分量最重的則是漢文的《康熙字典》。除《康熙字典》外,他還主持纂修了《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廣群芳譜》、《子史精華》、《皇輿全覽圖》等,總計六十余種,二萬余卷。
語言學大師許嘉璐先生說,字典,作為社會個體走向更廣闊世界的橋梁與工具,是民族、人類的文化載體。編纂字典,是對語言文字認知的標準與規范,是對人類發展和文化傳承的記錄。
陳廷敬編纂《康熙字典》時,精選了凌紹雯、史夔、周起渭、陳世儒、賈國維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出任修纂官,日以繼夜,嘔心瀝血,合力編撰。其間,康熙皇帝曾巡視書局,看到白發老人陳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頗為感動,當即潑墨揮毫,奮筆疾書,寫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楹聯。康熙還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與卿,自此不再與人寫字矣”。
經過六年的漫漫晝夜,這部大型字書終于問世。康熙評價這部字書以“善兼具美”,同時,還以自己的年號命其名為《康熙字典》。茲后,《康熙字典》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書。
陳廷敬病逝去世后,康熙皇帝賜謚號“文貞”,還遣皇子扶棺以示哀慟,主持喪禮,護喪歸葬故鄉,足以可見康熙對陳敬庭的無比敬重!
康熙曾這樣評價他的老師:“房姚比雅韻,李杜并詩豪”,此詩雖有溢美之嫌,但卻是發自一個帝王內心的由衷贊美。
陳廷敬雖未能目睹《康熙字典》的最終成書,也未能參與成書時康熙皇帝舉辦的大型慶典,分享其天下廣為流行的喜悅,但他的生命和奉獻,卻早已化為每一字每一詞,深深融入《康熙字典》,用他畢生的知識心血,為世人留下了一部當驚世界殊的曠世巨作…….
旅游tips:
公路交通:北京、上海、石家莊、太原、西安、鄭州等地經京石、京珠或京滬、連霍或太長、長晉等高速公路、鄭焦晉、晉陽北留出口2.5km抵達目的地。
抵達晉城市陽城北留鎮境內,可以在晉城市區乘坐直達車輛,30分鐘左右到達。
皇城古八景:石壁飛魚、南宅觀書、樊溪春曉、靜坪紅葉、土垸流泉、黃閣青山、梅莊杏花、午亭山莊。
開放時間:夏季8:00-18:00 冬季8:00-17:00
門票價格:(可網上提前預定門票或憑訂票短信入內)
全票價格:120元/人。1.4米以下兒童免票;70歲以上老人憑相關證件免費,現役軍人持軍官證免票;憑老年證60-70歲之間購半票,學生憑學生證購景區優惠票。
特色美食:
燒大蔥:相傳慈禧太后路經澤州府(今晉城),當地官員隆重設宴招待。但在開宴時,廚師發現慌亂之中少做了一道菜。為了免遭殺身之禍,廚師急中生智,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蔥拿來一把,幾刀切段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加調料吊湯,送上宴桌。大蔥,配上鮮荔枝,使口味咸鮮香中有甘甜微酸。
陽城燒肝:燒肝的主要食材是新鮮豬肝,配上大蒜一起剁碎,加入姜沫、雞蛋、玉米淀粉攪拌均勻,再用豬花油包裹起來,先炸后蒸。上桌前要切成5毫米的后片,在油鍋中炸成金黃色、裝盤、撒上蔥絲。
油糊角:創制于唐代。據傳那時有位將軍遠征,其妻身懷有孕。將軍征戰得勝而歸,其妻用家鄉的特產黍米面,炸成油糊角犒勞丈夫。有趣的是油糊角里分別包上了紅豆餡和胡蘿卜餡,紅豆餡,表示生男,胡蘿卜餡,表示生女。
小米煎餅:陽城的煎餅與一般北方煎餅不同,要用特殊模具,有點像甜甜圈一樣的東西。當地人還有一種習慣,煎餅快熟時,在上面或打入雞蛋,或撒上蔥花,或放些紅糖,再配一碗雜割(羊雜湯)。
晉城炒涼粉:
炒涼粉是晉城民間傳統風味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制作時,鍋內放少量食油,燒熱后將切好的涼粉塊入鍋翻炒。再將醋汁蒜沫澆入,加蓋,待蒜、醋味入里后出鍋。口感軟嫩,香辣可口。
饞酥:油炸食品。把白面用水加雞蛋、白糖和好,捏成四、五厘米大小的麻花狀,放入油鍋炸至金黃。吃著酥軟、香甜。多作早點,也可作點心。因人都愛吃,故名饞酥。
轉面:將堿、鹽溶于水中和面,用搟杖壓出光亮后,抹以植物油,醒30分鐘后搟成面條。再用籠布蓋嚴。待散出香味時下鍋煮食。其特點是清香味美,光滑可口。
綠豆丸子:主料綠豆面,配料花生、豆芽、調料,上油鍋炸成丸子,放入調好味的熱湯里泡開。特點是美味可口,營養豐富,有清熱降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