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寧 文/圖
它,千百年偎依著雪峰山巒,潕水青青,古宮鳴唱,風雨橋影映清波。
滿城的黑白紫色調,侗族薩巴悶、日暈圖案凸顯出遠古蒼樸侗家元素,讓四方來客墜入一個神秘而色彩奇特的邊城。
這里,是芷江,古屬“五溪蠻地”,西漢 ( 公元前202 年) 設無陽縣,為芷江建縣肇始。大量舊石器時代的文物揭示,早在商周時,這片土地就烙上古人類的印跡。
中國抗戰勝利洽降,1945 年8 月,被安排在這里,芷江,自此聞名遐邇于世,成為抗擊法西斯東方戰區的一座歷史名城。
龍津橋下,流淌著歷史興衰的旋流
去芷江老城,就得穿過一座橋——龍津風雨橋。
千百年來,潕水河將古城切為東西兩片。每逢雨季,山洪滔滔,猶如天塹,艄公以舟為渡,但過河的商旅行人,還是常常被卷入洪濤,葬身魚腹。
回溯至明代萬歷年(公元1591年),當地名僧寬云大師,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經古城民眾盡悉參建而鑄就一座貫通湘黔的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龍口噴津,故名“龍津風雨橋”,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
當我們從東向西,穿過這座橫跨在潕水之上的橋梁時,才發覺它全長竟達146.7米,寬12.2米,光人行道足足有5—6米之寬。難怪吉尼斯大全2000年12月將其收入,列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
細細端詳下,風雨橋的整體設計,簡潔明快適用,工藝精雕細琢,集侗鄉建筑文化藝術與當代園林建筑藝術于一體。橋身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深藍色的琉璃瓦、六組金黃色的雙龍搶寶和獸頭、白色的檐口、拱脊等,隱含著當代園林風味。懸柱、柱角、石鼓則體現了侗族木建筑藝術。
龍津橋,其實在五百年悠久歲月中,屢經水毀、火燒、征戰的考驗。明萬歷年(1602年)間,一場山洪,橋上建筑曾盡悉沖毀。清乾隆年間(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全橋化為灰燼。抗戰初,芷江機場是盟軍東方戰區第二大空軍基地,龍津風雨橋,成了大西南主要軍需運輸供給線。日軍,視它為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有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龍津風雨橋在洪水、火災面前顯得有點脆弱,但在侵略者的傾盆彈雨下,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臥在潕水之上。
這座橋,就這樣幾經水火和戰禍的圯毀,但芷江人從未放棄,而每一次的修復,又讓它涅磐重生,更加堅固!
遠遠看去,橫掛在潕水之上的龍津橋,猶如一條長龍,當你通過一條貫穿東西長長的拱廊時,你又會發現長廊兩側,不僅設有扶欄,還巧妙得近百間售賣貨物的店鋪,走不幾步就有供居民歇息的涼亭,數下來有七個。登上涼亭,撫扶木欄,潕水兩岸,秀美風光盡收眼底。河西岸,排列著一片潕的古建筑群,就是天后宮。河東,則是中國侗鄉最大的吊腳樓群。明山疊翠,潕水呈藍,相互輝映,猶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令人神往。
天后古宮,寄托著對媽祖的尊崇信仰
走出風雨橋,沿著潕水西岸,走不多遠就來到天后宮。旅人去過閩南莆田的湄洲島,拜謁過島上最早供奉的媽祖祖廟。讓人沒想到,千里之外的雪峰山麓、潕水之畔,居然也建有天后宮,并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一座媽祖廟。
翻開地圖,不難看出,潕水,是自黔流經湘西較長支流之一,一路經沅江、湘江、穿越洞庭湖,在繞過漢江、贛江才匯入東南沿海的閩江,奔向濤濤大海。閩南人,千百年前逆流而上,來到芷江,最早在這兒建起閩南客家會館,乾隆十三年(1748年)才把占地3700多平方米的會館改建成媽祖廟。
芷江天后宮,坐西朝東,南北建有耳室,中間三進。有意思的時,一進大門便是戲臺,這也是當年閩商會館保留下的建筑。戲臺是傳統的木制結構,兩邊立柱上雕刻了各種人物場景,充分體現出了閩南文化藝術的風貌。戲臺邊上是兩排耳房,其中有觀音堂、羅漢殿。觀音堂內供奉有各種觀音圣像、媽祖雕像,冀望共同為芷江人民祈福求愿
觀音堂墻壁上,民間高手彩繪的壁畫,栩栩如生得描繪出蒲田林愿家第六女林默,亦稱默娘,民間親切地稱她“姑媽”、“娘媽”或“媽祖”的一生的傳奇:默娘聰慧過人,八歲在私塾讀書,悟性非凡。稍長,好誦經禮佛。她精醫術,常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災,又熟習水性。湄洲一帶海中礁石錯雜,船只經過時常觸礁遇難。默娘16歲那年,一次,她隨父兄坐船渡海,時風濤險惡,不幸船被巨浪掀翻,她趕緊背起父親泅水到岸邊,哥哥卻被急流卷走。她又和母親、嫂嫂駕船,千辛萬苦尋找,終于把尸體找回埋葬。因此,深受鄉親們的贊頌。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默娘和女伴登高賞景,在湄山之巔“升化”。鄉里尊崇默娘為神,遂立祠祀之,號為“通賢靈女”。
宣和四年(1122年),朝廷派允迪出使高麗(朝鮮),因船老大出航前,拜過媽祖保佑,雖一路驚濤駭浪遇風,但舟行安穩無礙,眾人皆認為是得到媽祖神靈保佑。朝廷奏聞,賜封林默為“夫人”。自此,元明清歷朝,不是封“妃”,就是敕封“圣妃”、“天妃”、晉封“天后”。還遣官至湄洲修整廟宇。雍正還親書“神昭海表”額,命匾于湄洲祖廟和廈門、臺灣二處天后宮。
整個媽祖廟建筑最精華的部分是一組青石浮雕門坊。旅人認為,天后宮能被列入“國保”,多半應該就因為這座石門坊。它高11米,寬6.3米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式青石門坊,門坊兩側雄獅蹲踞,石鼓對峙,頂蓋斗拱飛檐,十二金鯉咬脊,葫蘆攢尖,左右青石鋪地平臺,圍以塑有雙龍、大象、金瓜飾物的石質欄桿。十七級青石臺階,將沿河大道與古樸典雅的建筑群連接起來,其下水碧波蕩漾,使門坊顯得更加雄偉、奇峻。
門坊,以沅州明山石壘砌,門上方刻有“天后宮”三字,用筆渾厚圓潤,雖施斧鑿亦曲盡書法之妙。周圍被各種浮雕圖案所包圍,加上門框兩側,浮雕畫面近百幅,大小不一,互相錯呈,最大的2.6平方米,最小的僅0.09平方米。有龍鳳獅魚,或竹木花草,或人仙神鬼,無不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華拱上“魚樵唱和”與“耕讀為本”交相輝映,另有“八仙過海”、雙鳳穿花”、、“魚躍龍門”、“壽星獻桃”、“麻姑靈芝”、“丹鳳朝陽”、“二龍爭珠”、“八王巡天”、“魁星點斗”、“蓮升三戟(連升三級)”還有 “王子求仙”、“三星弈棋”、“古松靈芝”、“孤桐勁竹”、“麒麟滾繡球”等,無不神形兼備、栩栩如生,極工盡善。
最令人稱絕的有兩幅:一幅是“洛陽橋”。橋下下波濤連天,一箬篷小舟正拍浪穿行其間,船頭行至浪頭之上,乘船之人或貼緊箬篷,或鼓勁舞艄,橋上有數十人,見此情景,或焦急欲呼之狀,或嘖嘖稱贊首肯,神態各異。橋頭城池,旗桿聳立,書著“泉州府”。一邊橋頭礁石壘壘,石上刻有“洛陽樓”三字。整幅浮雕,將現實與傳說融為一體,引人遐思,在千里之外的會館刻上家鄉風貌,表達的自然是濃濃思鄉情。
另一幅是“武漢三鎮”,僅有0.216平方米的幅面,將繁華的漢陽、漢口、武昌三鎮盡收其中。長江、漢水洶涌澎湃,江中一百零二艘大小船只舟來楫往,盡現百業興旺之景象。舟子有閑談、有對弈、有搖櫓、有飲酒、有對歌,形態萬千,栩栩如生。三鎮沿江的旗斗上,刻有各鎮的衙門名號,筆畫雖細若蠅腳,字字卻清晰可辨。三鎮城樓房屋,鱗次櫛比,無不清清朗朗,實有“清明上河圖”的風采。方寸之地盡顯宏大場面,細微之處不失毫厘之差,不僅是雕工精湛,更顯構圖嚴密、構思奇巧,堪稱一絕,被盛贊為有“江南第一石坊”!
如今,媽祖默娘被崇奉為“海上和平女神”,世界各處祭祀媽祖的宮廟,已達六千余處。媽祖文化早已花開枝散,遍布亞、歐、美,東西兩半球。但在芷江小城,每逢媽祖圣誕、成仙飛升紀念日,湘黔滇各地的媽祖信仰者,仍會一如既往,像他們的先人那樣翻山越嶺,云集于此,紀念他們心中的女神!
黃甲古巷,處處是故事
芷江,有很多安靜的小巷小街,存世千年的四合院老屋,還有那眾多的青石板路。我
們跨過風雨橋向東,鉆進了芷江老城的一條古老黃甲街時,恰逢晌午。剛落腳在青石板路上,飄蕩在街巷里的酸蘿卜和各色泡菜的香味,肆無忌憚地就挑逗其我們的鼻尖!兩旁居民,端著飯菜,走上窄窄的青石板路,在街上吃開來。滿滿一大碗飯里,有香味四溢的芷江鴨,也有讓人垂涎三尺的農家臘肉……
明末清初,這兒曾是芷江通往大西南的古驛道。而今,繁華遠去,黃甲街里,只剩下寫滿歷史的青石板路,代代相傳。黃甲街名字緣于這樣一個故事:芷江,古稱沅州。從公元606年實行科舉考試后五百多年間,沅州無一人考中進士。直至北宋,沅州學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同榜進士一下就中了五人。中榜學子由朝廷用黃紙書寫,稱之為黃榜,也稱金榜,進士又稱甲第。于是,沅州人便用“黃甲”二字命名了這條街道,以示永久紀念。
當時,黃甲街是綢緞布市,紡織印染等作坊也會集于此。而且,黃甲街還設有武保館,并兼辦學堂等,為沅州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這里還建有許家大祠堂和寶慶等會館,是湘西邊陲商貿活躍聚集地。
一路過去,還有“紅軍第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也有“寶慶會館”。這些文物保護單位,而今,都是炊煙裊裊,普通人家居住于此,過著簡單的市井生活。
一九一九年,沈從文隨母舉家遷來到芷江,投奔時任芷江縣警察局長的五舅。當時,芷江是潕水上游一個大碼頭,即西門碼頭。加之芷江自古以來又是官道,每天要宰殺數十頭豬、牛,當時每天豬征稅六百四十文,牛征稅兩千文。沈從文在警察局謀了一份差事,每天承辦稽查收稅事務。很短的時間內,他就熟悉了市井,并和各式各樣的人交上了朋友,尤其是那些屠戶。誠如他說:“我當時的職業,到容易去和那些專諸、要離后人廝混。如喜歡喝一杯,差不多每一張屠桌邊都可以蹲下去,頗受他們歡迎……”
三年后,五舅因患肺病去世。隨后,沈從文,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依依不舍離開了芷江。沿著侗鄉吊腳樓下的沅水,孤帆遠影,穿過那茫茫無際的洞庭,只身北上,開始尋求真正的人生。年青的沈從文在芷江只生活了三年多,但對于這個小城來說,也是一段引以為豪的佳話。所以芷江人在潕水河畔修建一座從文閣,來紀念從芷江走出去的文學大師。
而今,走進沈從文的舊居,巷子的兩旁,封閉式的風火墻,經歷了無數個春秋的風雨洗禮,低矮,斑駁,古色古香的屋檐掛角依舊,安靜的陽光里,外面的喧鬧,仿佛瞬間已被隔斷。雖從陳列物件中,依稀可見過往歷史里的人來人往,但畢竟久已恍如隔世。
在寬寬窄窄的巷子里游走,古城的青石板路,從未間斷過四方來客,細語呢喃的青石板路上,陽光下,閑暇的老人,搬出小板凳,靜靜地梳著那頭白發,一只貓,守候在側。他們靠著門檻,沉浸在溫暖的陽光里。一天就這樣簡單地過去了。
沉淀厚厚的昔日歲月,為我們留下充滿溫馨小城生活。其實,芷江的每一條老街巷,如老人巷、傘巷、黃甲街,還有文廟、天后宮,每到一處都讓人會產生古城之戀。
是的,這一座小城,飽經滄桑,頑強成長,腳下,卻無處不留歷史痕印。
時光遠去,而歷史,從未走遠,歷史,常常就這樣與陽光灑出的光影,被凝固在這里!
旅行Tips: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于湘西,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芷江,早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就置縣。1945年8月,中國抗戰勝利洽降在芷江舉行,芷江因此聲名遠播,成為抗戰歷史名城。
芷江有國家4A級景點—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侗鄉風雨橋—龍津風雨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后宮,公坪中國侗文化城、蟒塘溪庫區、明山、芷江機場、天后宮、龍津風雨橋、花山寨、楊溪云樹、五郎溪三道坑景區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
交通:芷江是中國東中部地區進入大西南的橋頭堡和交通要道,滬昆鐵路、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在建的包茂高速公路、滬昆高速鐵路穿境而過,芷江機場已開通長沙、廣州、北京、昆明、上海航班,并正在進行擴建,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交通網絡。
民族藝術:如侗戲、梅香戲、儺堂戲、三棒鼓、蘆笙舞等,獨具特色。
地方特產:
芷江鴨——鴨肉酥軟,色澤黃亮,吃起來肉汁酥香,油而不膩,味道爽口 據歷史記載:自元朝開始,芷江就有中秋節必吃芷江鴨的傳統食俗,同時有將制好的鴨制品贈送親朋好友的習俗。芷江鴨系中國湘西著名侗鄉特產食品,歷史悠久,色香味俱佳,馳名中外。
芷江綠殼雞蛋——芷江自古就有“烏雞國”之稱,距縣城40公里的大洪山鄉,高山放養的烏雞產出的雞蛋蛋殼呈綠色,蛋黃是金黃色,綠殼雞蛋因此而得名。綠殼雞蛋含有豐富的鐵、鋅等礦物質,具有祛風、療痛、增強記憶、補血強身之功效,素有蛋中綠寶石之稱。
芷江馬頭羊——芷江馬頭羊因該羊無角、頭似馬頭,群眾稱馬羊而定名,是優良的肉用山羊品種,公、母羊均無角,頭形似馬頭,個體較大,成年公羊能達56公斤,母羊達45公斤。肉質細嫩,脂肪分布均勻,品味好,膻味小,深受消費者好評,特別是在中東市場上有很高的聲譽。
辣白萊——主料白菜,輔料白糖、麻油、花椒、醋、鹽、紅辣椒絲。烹制方法1.把白菜的外層老幫扒去,一切兩半,斬去菜根,洗凈后切成條。2.取容器一個,將白菜條鋪在上面,鋪一層,灑一層鹽,全部排放好后,可找一重物壓在上面。一小時后把它上下翻倒一下,使咸味均勻,再壓一小時,這時白菜條已軟,把它包在紗布里榨干其中水份,嘗一嘗咸味。3.取一湯盆,將菜條弄松后,放入其中,紅辣椒、姜切絲碼在上面。4.將鍋置火上,加入麻油35克,燒至七成熱時,投入花椒,變黑后撈出,投入干辣椒炸至金黃,將油迅速灑在白菜上即可食用。
芷江金秋梨——具有早果、豐產、晚熟、果大、光亮美觀、肉質潔白松脆、細嫩多汁、果核小被譽為南方“梨中之王”。
芷江酸蘿卜——自制工序:1、準備一個可裝合葉水的陶壇一個,洗凈,容量以10升為宜。2、準備2升左右米湯、5升冷開水。3、將米湯、冷開水倒入壇內,加適量食鹽、白糖,可根據喜好加入蒜蒜頭、蒜桿。4、將蘿卜切成0.5厘米厚的片(蘿卜較小的話,可整個放入),用冷開水洗凈放入壇中(本地紅皮蘿卜更佳)。5、將合葉中加入水,然后蓋上壇蓋(避免透氣致使酸水變味、變狀),4--5天后蘿卜片即呈淡紅色,拿出,加適量味精、辣椒,根據自己的喜好再加適量的食鹽、白糖即可食用。
小蔥鮮魷芋頭餅——原料:芋頭、魷魚,輔料:青紅柿子椒、雞蛋、檸檬,調料:鹽、雞精、醬油、胡椒粉、淀粉、芝麻、蔥姜末。烹制方法:1、將魷魚切成小丁,芋頭壓成泥一起放入碗中,加入蔥姜末、雞蛋、胡椒粉、鹽、雞精、淀粉拌勻;2、將拌好的糊制成小餅狀,放入鍋中,加少許油煎至兩面金黃即可;3、將檸檬汁擠出,檸檬皮切成末放入汁中,加入柿子椒末、蔥姜末、醬油、胡椒粉、芝麻、雞精拌勻澆在煎好的餅上即成。
芷江藕心香糖——原名“薄荷酥”,產于芷江。清朝末年開始生產,至今有100多年歷史。制作精細,工藝獨特,造型精巧,色白如玉,呈長方形,內如藕心,每根有16個主孔、9個副孔,孔孔貫通,排列整齊,每公斤約80根。具有松酥香甜,落口消溶,解暑提神,攜帶方便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