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旅游網訊www.jskjpub.com 特約記者 莫雄亮)連日來,在貴州荔波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旅游區的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村寨中,當地村民和來自各地的游客都能聞到一股來自都市人特有的文化氣息。仔細了解,認真觀察,原來這一股氣息,來自中國著名作曲家王原平,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研究員、多屆央視春晚總撰稿、總策劃賈清云等10多位文化泰斗留在泥土中的足跡、升至空中的談吐……
這些文化泰斗之所以不遠萬里來到貴州荔波,走進景區村落,皆緣于由中信集團所屬的中信產業基金聯合陜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荔波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并積極借助外智外力、以當地固有的斑斕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為支撐,欲讓荔波自然山水旅游提高“文憑”,使荔波的旅游業得到迅猛發展。
業內人士告訴筆者,要使一個地方的旅游業發展快、發展好、發展久,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尤為重要,它們甚至是旅游業經久不衰的基礎,也是決定著旅游產品品味及其發展方向和競爭力。與此同時,一個地方旅游業的開發對那個地方的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也會得到較好的利用和發揮,最終形成民族文化與旅游業相互依承、相互促進的關系,還能有效地推動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實踐證明,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旅游產品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的是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運用,旅游產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
這個基本規律是旅游開發必須遵從的,例如:云南麗江的納西族大研古城、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映像》、廣西桂林的《劉三姐》、湖南的《魅力湘西》等,所反映的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遵循了這一規律,充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就能夠提升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旅游收入的泉水就會源源不斷。
荔波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準確把握了行業的脈搏,大膽決策,果斷出擊, 大刀闊斧地開辟文化旅游這個半壁江山,邀請中國旅游演藝十強《張家界.魅力湘西》創始人、執行導演、湖南星芒傳媒和北京樂芒傳媒董事長褚忠輝為荔波文旅項目的藝術總監和總策劃,拉開“荔波文旅”成立后的旅游景區“文憑”的提升序幕。
文化泰斗們來到荔波后,并不是浮在表面,而是沉入基層,發掘民族文化淵源,探討荔波文藝創作路徑,推敲荔波演藝項目的采風、創作的步驟和方法。探討如何利用藝術手法將黔南荔波這片凈土帶熱起來,以促進旅游業跨越發展;探討如何借助演藝手段將黔南荔波推向國際舞臺,提升荔波的國際影響力;探討如何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吸引游客眼球,增加旅游人數,促進旅游消費;探討如何使用文學藝術特殊手法踐行“精準扶貧”,最終實現民族地區的“精準脫貧”……
大家一致認為,荔波演藝項目是在證明已經成功并且聞名遐邇的《魅力湘西》、《印象劉三姐》之后,用集體的智慧創作的文化旅游項目,只要在藝術創造中正確地把握荔波、黔南、貴州特有的文化元素,又敢于創新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善于運用現代影視制作的聲、光、電等新手段、新方法,不斷地豐富演藝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就一定能夠將荔波這個民族文化題材文藝創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總策劃褚忠輝強調:黔南荔波是人間仙境,這里獨特的自然氣質承載輝煌燦爛的歷史、積淀深厚多元文化。荔波演藝項目順承時代之需求,秉持文化之使命,以燃燒之心臟對民族中的精髓進行創造性地表達,以挖掘、傳承、保護民族文化之情懷,助推荔波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樹立中國民族文化演藝新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