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寧 圖文
宕泉河
敦煌夜景-1
有人說,敦煌有了玉門陽關,始成為中華廣袤疆域的一處地理坐標,敦煌有了月牙泉,才成為大漠綠洲適宜的棲息地,敦煌有了莫高窟,終成為一處融通中西文化的佛教文化高地。歷經滄桑千百年的敦煌,其實早已在歷史長河的蕩滌中幻變出,一種代代相傳的強大文化基因,成了眾人向往的精神家園,讓人夢牽魂繞.......
來到“中國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之一”——莫高窟尋夢時,一條白雪覆蓋的大河守護著蒼黃崖壁上幾百個洞窟,它就是宕泉河,發源于祁連山西端的海拔3880米野馬南山,冰雪融化經野馬山區,出山后即潛入地下,經過大約40公里扇形戈壁灘,始進入敦煌。這條敦煌的的母親河——生命之泉,雪融清流,宛如玉帶,于茫茫戈壁中浸染出片片綠洲 ,涓涓細流遂記錄下大漠蒼桑絲路古道的漫長歷史。
莫高窟,原名“漠高”,意即為大漠之高處。后世“莫”、“漠”相通,遂改稱“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自樂尊和尚云游到敦煌,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光寶地,并于前秦建元二年在鳴沙山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之后,敦煌的刻石文化從此綿延不絕、常盛不衰。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